北宋末年,康王赵构建都临安,史称南宋。
宋室南迁,大量北方人口南下,给南宋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生产经验,促进了南宋经济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外贸等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至蒙古人入侵前夕,中国文明的诸多领域已达灿烂的巅峰,堪称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国家,其足以自豪地认为世界其他各地皆为化外之邦。
《梦回南宋 : 重拾真实的南宋文化》一书从食、衣、住、行的角度,以图文并茂的叙说方式,再现了丰富多彩的南宋文化,读后让人仿佛神游到七百多年前的临安城
长得像奥特曼的青铜人像、拥有千里眼顺风耳的青铜面具、刻满密语的黄金权杖、出土即顶流的网红猪、有鸟有龙的超级大神树、超现实主义的神坛……三星堆是近几年文博领域最受人关注的博物馆之一,也是最热门的网红博物馆之一,尤其是从2020年开始的新一轮挖掘,不断冲上热搜。本书用诙谐易懂的文字将三星堆的考古历程串讲开来,从偶然发现到深度发掘,三星堆遗址隐藏了太多的故事和谜团。作者用问题引导读者,带着问题去阅读、去思考,从器物入手,穿梭回那个辉煌神秘的时代一探究竟。欢迎成为三星堆
本书由阿马蒂亚·森历时十年撰写而成,不是一部简单的生活回忆录,而是一部学术成长史,追溯了作者的成长环境、所受教育、思想发展、治学经历以及在学术界脱颖而出的内情。本书从1933年森出生时讲起,一直到他在1963年离开剑桥大学前往美国哈佛大学执教,开启下一段辉煌的学术生涯。全书既展示了一个学术大家是如何炼成的,又生动地刻画了一个时代的面影,以及他对不少重要的学术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真知灼见,是一部难得的现代学术发展见闻录。
美利坚合众国虽然历史不长,但却从一个殖民地附属国发展成为世界上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经历了独立战争、内战、工业化、进步主义运动、两次世界大战等重大事件。本书从社会历史学的角度,讲述了美利坚文明的历史起源,其在新大陆上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伴随其政治、经济发展的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的成长历程,提供了研究美国历史的基本问题和基本线索。全书提纲挈领,引人入胜,是一本优秀的入门读物。
《逸周书》十卷,初集于春秋末晋平公卒后之周景王世,材料或系孔子删《书》之余。西汉景、武之时,有人为之作解。今本有注之篇,即其痕迹。晋五经博士孔晁注。晋太康二年,汲郡人不准发盗魏襄王冢,得竹书数十车,中有《周书》残本,秘书监荀勖校定。东晋著作郎李充校书,将传世孔晁注本与汲冢本归并为一,厘为十卷,系于“汲冢书”下,不言孔注。《隋书·经籍志》著录《周书》十卷,注曰“汲冢书”,即从李充而来。今传本十卷,存五十九篇,其中四十二篇有孔晁注。此书所载多确实可信,反映了周人道德、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法
这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游记,而是一部难得的法国学人看中国游中国的著作。作者亨利·考狄(Henri Cordier) 是20世纪法国汉学大师,世界汉学权威刊物《通报》的创始人和首任主编,他在这部著作中,以丰富翔实的资料叙述了中国的绘画、园林、雕刻、建筑等流传欧洲,而对法国的文化产生深刻影响的方方面面,是一部独到的中国文化西游记。书中配有几十幅珍稀插图,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此外,本书还收录了作者亨利·考狄的《法国大革命和帝国时期的汉学研究》作为对这一时期法国汉学研究情况
茅盾文学奖是中国具有崇高荣誉和广泛社会影响力的文学奖项。本书汇集《文艺报》对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的系列报道,涵盖获奖感言、作家访谈、编辑手记、作品评论等,全程记录这一文学盛典的图书。书中内容全面立体地展现了杨志军、乔叶、刘亮程、孙甘露、东西五位获奖作家的创作心得、成长历程、个人风采。由作家、媒体记者、图书编辑、评论家带领读者快速读懂名家名作,对话中绽放思想火花,阅读中感受作家魅力,以期帮助读者提升对新时代文学高地的把握和鉴赏能力。
读张爱玲,犹如读一段风花雪月的民国岁月,在锦瑟流年中细品芳华。本书从张爱玲灰色的童年,到青年时期与胡兰成的相恋,再到中年时期漂洋过海隐居国外,进行了抽丝般的剥离,每一个片段都如此的细腻,就像回到民国,回到老上海的弄堂,与记忆中的爱玲一起走进民国时代。 张爱玲的创作自成一派,犹如她与众不同的人生。她的故事,不论是爱情、婚姻、家庭,还是处境与遭遇,都能引领你内观自己的世界和人生。
笑而不语,痛而不言,迷而不失,惊而不乱,这是岁月历练后的淡定与从容。像杨绛一般的女子,灵魂有香气,气质自优雅。 百年岁月,难掩风华。如能集温柔、平和、智慧、才华、高贵于一身,于女人而言,不失为一种标杆。人生不只朝夕,品格贵在沉静。愿天下女人皆能像杨绛一般,不求撼动世界,但求笑看风云,静观自在。
她的一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历经风雨沧桑,如人间四月花,以独特的才华和魅力,熏染着每个读过她故事的人。本书用清澈的文字,诗意的笔法,全面详实的资料,生动地展现了林徽因传奇的一生,不仅写出了林徽因的生命历程,勾勒了她与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等一批高级知识分子的多彩生活,还折射出一个民族时代的丽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