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婉转细腻的笔调勾勒了徐志摩为爱追逐的一生,诉说了其一生的辉煌、一生的情事、一生的心酸,全面丰富地展现了他用诗意栖居灵魂,用灵魂点燃生活,穷其一生追求真、善、美、爱和自由的浪漫情怀与风华才韵。全书脉络明晰、语言流畅、意如流水,充溢着唯美浪漫的情怀,可以带领读者深入浪漫诗人繁复瑰丽的内心世界,触碰那个在理想与现实中纠结、在飞扬与坠落中挣扎的灵魂。
本书是上海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陈占彪在访学期间对巴黎深度探访的记录。作者参考权威的法文材料,结合中国人特别是晚清时期中国人对巴黎的记录,写成这本涉及巴黎历史、人物、文化艺术等方面的考察笔记。跟随作者的笔触,就像跟随一台摄影机,通过“镜头”,“窥视”巴黎一些不易被访问的地方,如总统府、桑代监狱、地下墓穴、巴黎下水道、巴黎的三大墓园等。更特别的是,在历史与现实的闪回中,作者似乎带着读者在穿越一条时光隧道,从探访现场直达百年之前的“历史现场”。本书角度新鲜别致,近百幅插图丰富稀见,内容生动有趣
本书主要包括三大部分:首先,集中阐释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特色,包括修史制度、历史哲学、实录精神、史书体裁、文史结合、名山事业等,并结合具体的史著展开论述;其次,发掘传统史学中孕育的近代元素,考察其在中国史学近代化过程中所发挥的衔接作用,如公羊历史哲学与进化史观的传播、民本思想与史学致用功能的现代化等,进而总结近现代新史家对史学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弘扬;最后,论述中国史学的海外传播及其回响,从演进路径、编纂理论、编纂方法等层面对中西方史学展开对比研究,得出历史编纂是中国史学最为优长和最具
本书为文史札记,共一册十章。内容为历史名人佚事及趣闻、历史上典章制度之变迁、古代宫廷及民间风俗、古代名人琴棋书画及辞章佚事等。对诸多今人熟谙的历史人物以野史笔记所载证之于正史的方法,还原其真实而鲜活的身形。对今人尊崇或贬抑的的历史名人以介绍其生活琐事的方法而求达到宣扬正能量的目的。对一些历史名人的大事件根据野史资料予以求证史实。本书作者种道群,国学功底深厚,其在本书对历史上帝王将相、才子佳人、重要事件、文史典籍的研究,对广大读者了解历史,把握真相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本书介绍了七百多个甲骨文字,趣味地展示甲骨文中的人体形态、衣饰妆扮、饮食习俗、建筑居止、交通出行、繁衍生养、疾病死亡、田猎活动等先民生活情态。这是一本常用字的甲骨文知识普及读物,也是一部从文字形意的考释出发,与殷商时代历史文化、社会生活相结合,通俗描述殷商社会的历史读物。
本书记述了靖康之变的全部过程。
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只是一滴水花,却是一个令人难以忘怀、值得永远记住的年份。这一年,经济文化发展处于巅峰,甚或是当时世界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北宋王朝,顷刻间覆亡。史称靖康之难靖康之耻。
作为皇帝,以徽宗的才能,治理国家本可游刃有余,但他却是失败者,把一个好端端的国家弄得满目疮痍,哀鸿遍野,十室九空,民怨沸腾。在断送了繁花似锦的北宋江山的同时,也尝到了自己种下的苦果。
1966年2月,新华社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播发,焦裕禄的名字传遍千家万户,成为全国家喻户晓的共产党人的光辉典范和全体党员干部崇敬的榜样。兰考是焦裕禄战斗和生活过的地方,当年他带领兰考干部群众战天斗地,铸就了一座丰碑、更留下了一种精神。
今年是焦裕禄诞辰100周年,作为新华社主管的中央级出版社,新华出版社肩负着传播时代精神、沟通世界文化、传递先进理念的使命和职责。新华出版社前期进行选题策划,以新华社记者一手资料为基础,收录权威报道、资料图片、视频链接等,分为脚步&m
北京大学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多年来,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北大人选择扎根基层,让青春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2022年11—12月,北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办北京大学学生基层治理论坛,邀请在地北大选调生校友和校内外学子围绕乡村振兴、议事协商、应急管理、村民自治、法治建设等内容开展案例研究,形成研究论文。本书为该论坛优秀作品合集之“基层治理实践”下册,内容包括研究论文及专家点评,旨在展现北大选调生鲜活的治理案例和北大人的基层治理智慧,鼓励更多有志青年扎根基层、服务西部,到
本书脱胎于央视百家讲坛诗说唐朝(2023.7播出)系列节目,以陈子昂、杜甫、孟浩然、王之涣等人的21首著名诗歌为线索,呈现了唐朝生活多个侧面。譬如以长安为重点的城市兴衰、以长安物价为切口的经济史、以科举活动为代表的制度史、以李杜等诗人命运为核心的文学史;以及唐代饮食、唐代乐舞、唐代妆容服饰等与当下生活高度同频的内容。本书力求展示唐人生活方方面面,以唐诗名篇为线索,将诗的浪漫与史的厚重结合,展现一个更加全面,更加细腻也更富诗情画意的唐朝。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批评”到“意识”:理解现代作家批评的新角度;从“文学”到“现代”:现代作家批评中的文学观;从“问题”到“主义”:现代作家批评的文学价值观(上);从“问题”到“主义”:现代作家批评的文学价值观(下);从“身作”到“心构”:现代作家批评的文学史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