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学集刊》由老子学研究会、郑州大学老子学院、鹿邑老子学院(研究院)共同主办,由王中江教授担任主编,面向海内外道家、道教研究者,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老子学、道家、道教展开多方位、多视角的探讨,明道立德、法真贵朴。每年出版两辑,每辑设一主题,选取国内从事相关研究的顶级学者的高水平论文,结集出版,其中既有对道家经典及其思想的深入研究,又有对道家现代价值的讨论,是一部反映学界前沿研究动态的高水平论文集。
本书对指数思维引领下的教师教学能力培养进行研究,采用设计研究范式,按照理论解析、模型构建和教学实证的科学研究流程,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趋同发展及其培养模式进行分析。遵循正向设计、反向修正的思路,基于TACD模型,设计教师指数型趋同发展模式,实施教学实验。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教学中开展行动研究并穿插准实验研究,以验证模式对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有效性,并对模式进行修订。在模式修订的基础上对TACD模型进行二次修正,引入指数思维重构升级版的教师教学能力培养TAECD模型,旨在促进教师教学能力
本书通过对清初以来湖南社会变迁与湖湘学术演变的研究,分析了晚清湖湘汉学兴起的“内因”与“外因”,并对相关著述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全面梳理。本书认为,晚清时期湖南汉学的兴盛,实际上是清初以来湖湘学术的另一面相——汉学逐渐发展,由隐到彰的结果,并与当时湖南地域社会所发生的变化密切相关。相关学者在经学、史学、诸子学多个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果的研究,对整个清代汉学的接续发展也产生了积极作用。此外,汉学研究在湖南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地方特色,不少汉学家或上陈直言、或投身疆场,即使在退居乡里之后,仍积极参与公
《大学》和《中庸》原本是《礼记》中的章节,自唐、宋以来逐渐受到学者的重视,从而成为宋明理学的核心经典。《大学》和《中庸》自清末以来就被翻译为各种文字,成为海外学者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本书精选《大学》和《中庸》英文译本中的几部重要作品,如理雅各(James Legge)、庞德(Ezra Pound)、林语堂、辜鸿铭、陈荣捷、安乐哲(Roger T. Ames)等,对其在关键字词和概念上的翻译做出对比和评析,勾勒出他们在文本理解
本卷由三个文本构成:《哲学作为科学的自然本性》《全部哲学的本原》《自然进程阐述》,其中前两个文本构成了谢林著名的“埃尔朗根讲座”,第三个文本则是德文本《谢林全集》中的一篇重要逸文,主题符合,故与前两个文本编为一卷。 “埃尔朗根讲座”是谢林研究史上的重要经典,也是谢林哲学发展史上的重要文本。它上承“世界时代哲学”,下启“神话哲学”和“启示哲学”,尤其对“世界时代哲学”中所提出的潜能阶次辩证法问题、存在问题、时间问题等做了总结性的阐发,号称“最后的世界时代哲学文本”,对研究谢林哲学至关重要。在哲学问
《哲学中国》辑刊每年出版两辑(逢6月和12月),每辑有一主题,就哲学领域之各种论题展开讨论和对话,激发哲学智慧,塑造意义世界,关注公共生活,化解全球风险。 本书为第五辑,主题是广义论证。设有“广义论证”专题、文本与研究、情感哲学、古今论衡、哲学家访谈录、书评六个栏目。
本书是系统研究淮南子生命哲学思想的学术专著。深入研究了《淮南子》的天人观、生命结构观、生命智慧观、生命价值观、理想人格观、自然与人为的张力等内容,并对淮南子生命哲学思想的特点与价值进行了一定的探究。本书史论结合,资料可靠,学术观点独到,科学性强。 本书可供对中国思想史、中国哲学史、文化史、道学感兴趣的社会科学工作者以及大学师生阅读、参考。
本书从学术源流、形上依据、现实范畴、践行之道等方面对《淮南子》的伦理思想进行梳理。一方面,《淮南子》勾连了从自然到社会关系再到国家治理的道德画卷,另一方面,《淮南子》提出了道德教化与道德修养的具体原则、对象与途径,让人由被动受教化到主动求修养,最终提升道德境界,成就道德理想人格,化解道德困境。
本书内容包括:荆门到任谢表、与孙季和、与罗春伯、与朱子渊、与吴斗南、与邓文范、与吴叔有、与沈宰、与章茂献论筑城书、与章茂献、与张元善、祷雨文五篇、与陶赞仲、与章德茂等。
本书以《延平先生李公行状》《宋史·李侗传》为创作蓝本,发挥合理想象,全景式地呈现李侗的生平事迹。作品布局详略得当,将笔触聚焦在李侗作为一个理学家和教育家,是如何在乡间学习、钻研、践履和传播日用常行之道的,侧重表现李侗如何为人之子,如何为人之夫,如何为人之弟,如何为人之徒,如何为人之父,如何为人之师,从而使进入孔庙受到万民仰望的先儒李侗,面目由模糊变得清晰,从一尊享受世代崇祀的木主,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鲜活的形象,站立在读者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