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湾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具河口、滩涂、垦区、红树林、米草、海岛等生境和生态系统,海洋生物多样性较高。本研究于2008~2009年在泉州湾开展了四季度大面调查,在泉州湾鉴定海洋生物770种,在国内较早开展海洋环境中邻苯二甲酸酯等特征有机污染物分析,并溯源至泉州湾周边晋江、石狮等地的造鞋、制革等产业集群,形成了邻苯二甲酸酯类分析测定方法国家行业标准,已在长江口、珠江口等海域应用。本书同时涵盖本研究所有电子版原始数据,包括2万多组定点调查数据和20多万组浮标连续观测数据,将为泉州湾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
城市环境史是中国环境史研究亟待深耕的重要领域,本书在借鉴西方城市环境史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以黄泛区典型受灾城市开封为案例进行具体实践。立足于黄河泛滥的历史背景,围绕人群社会对灾害的处理活动,通过对因河患引起的城市形态、迁城之议,因河患兴起的镇河铁犀、大禹庙等的专题研究,探讨黄河泛滥环境下城市发展的变化过程,凸显不同人群处理黄泛灾害的思想观念,展现“城市-人群-黄河”三者之间不断斗争与适应的互动过程,厘清人群社会在创建人居环境时的家园营造史及营造经验。
为增进国内考古界与世界考古学界的信息交流,推动中国世界考古相关学科的建设,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中国-中亚人类与环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合作编辑出版《世界考古研究动态》,刊载世界考古,包括文化遗产、科技考古、文字考古、艺术史等相关研究的论文和综述,另辟书评、专题讨论、经典论文翻译、文摘、通讯等专栏。
本书是福建漳州圣杯屿元代沉船遗址2010—2020 年水下考古调查与保护成果报告。书中介绍了圣杯屿及其周边海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沿革,2014、2016 年两次水下考古调查工作概况、遗址状况和出水文物,2011、2020 年两次破获的圣杯屿沉船遗址盗捞案件缴获文物的情况,并通过将圣杯屿沉船遗址出水文物与龙泉窑考古发掘及海外沉船出水的同类器物进行比较,对漳州圣杯屿元代沉船遗址的性质、年代、航线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同时,呼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水下文化遗产保护行动。本书对研究中国水下考古、海上丝
本书是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2021年考古报告集。收录考古调查、发掘简报及鉴定分析报告26篇,先秦时期简报包括温江鱼凫村遗址2021年度调查与试掘简报、2021年彭州市晏家店子遗址发掘简报、新都区新都街道龙虎村遗址东区发掘简报、2021年郫都区石亭村商周遗址发掘简报等,历史时期简报包括四川茂县下南庄墓地清理简报、彭州市竹瓦街遗址汤家院子地点J1清理简报、青白江区桂通村古窑址、古墓葬发掘简报、成都市高新区新川创新科技园卢家山晋、宋、明、清墓葬发掘简报、成都市彭州百苍村唐宋墓发掘简报、都江堰市蒲阳街道宋
《南方民族考古》是已故著名考古学家、原四川大学博物馆馆长童恩正教授创办并长期担任主编的一份以研究中国南方以及东南亚地区民族学、考古学为主要目标的大型学术丛刊,是四川大学考古学科的代表性学术成果。自1987年创刊以来,目前已经出版25辑。《南方民族考古》(第二十七辑)共刊发考古发掘简报4篇、研究文章10篇。考古发掘简报有《荆门市响岭岗墓地2018年度发掘简报》《四川资中睢家坝千佛岩摩崖造像调查简报》《重庆奉节县白帝城樊家台遗址H1发掘报告》《四川渠县城坝遗址2021年度冶炼遗存发掘简报》。
本书为北朝(含十六国与南朝)历史研究论文集,共收录14篇文章。分别从不同视角对该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进行了新的探索,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近几年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学术水平
本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编辑的学术集刊。本辑收录考古调查发掘报告、研究论文等27篇,内容涉及中国边疆及毗邻地区的古代人类、古代文化与环境。内容包括:古椰遗址双肩石器初步研究、浙江安吉古城遗址出土的人面纹与兽面纹瓦当等。
谭旭东,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创意写作、儿童文学博士生导师。《漫步红色宝山路》记录的是上海市静安区宝山路红色印记,讲述这条具有红色遗址的街道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发生的历史故事,以及宝山路街道在党的领导下今天所取得的成就。由此,本书的重点内容分为两部分:“回望——一路红色印记”与“前行——一路砥砺奋进”。《漫步红色宝山路》重在突出红色文化传承和引领,展现宝山路街道建设的光辉历程和今天的新面貌。
本书以行走和讲述中国大运河相结合的形式,在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上,自北向南行走在因运河而生的沿线城市中,体会其丰富的名胜古迹、古镇习俗和民间传说的魅力;在讲述中国大运河部分,娓娓道来各具特色的历史故事,感受大运河对文化交流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在中外文明沟通中闪耀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