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2年,威尼斯。 富有四海的奥斯曼苏丹掌握了发动全面战争所需要的一切,而他将目光投向了罗马。基督教世界已分裂,苏莱曼大帝将手伸向了它的咽喉。 从伊斯坦布尔的宫殿到中欧血流成河的战场,再到北非的焦土海岸,本书开创了一种大胆的写作风格:直击历史,讲述了一个有关权力的最令人瞩目也最险象环生的真实故事。苏莱曼如何成了16世纪最令人畏惧且最具权势的人? 这是一段建立在残酷选择和私密关系之上的艰难历程——他的奴隶是他最亲密的朋友;威尼斯巨富向他出售宝石,为他赢得盟友;“俄罗斯”妃子则偷走了他的心。 十年
本书系上海鲁迅几年馆编的《上海鲁迅研究》第105辑。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左翼文化群体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中国革命文化发展实际,发起的轰轰烈烈的左翼文化运动。本辑主要围绕鲁迅与左翼文化运动展开。设有鲁迅与左翼史料鲁迅作品研究鲁迅生平研究鲁迅与同时代人研究""史料.辩证"等九个板块,,收录了相关论文28篇。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国内外最新最前沿的鲁迅研究状况,具有较高学术价值。
本书讲述始于公元前2000年,中原发生的一系列事件,通过陶寺的兴衰、嵩山地区文化的星罗棋布、新砦遗址的崛起等,最后辐辏到二里头遗址——中国最早广域王权国家的横空出世上来,进而解构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王朝的诞生。
为先生立传,意在同行。本书精选了曾经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学习、工作过并且在各自领域对中国革命建设有重大影响力的三十六位著名学者,范围包括思想政治、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物理、数学、建筑、地质、逻辑等学科领域,对他们的家庭背景、少年教育、思想成长、研究领域、学术成就、家庭生活等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按照时间顺序进行了简要介绍。为了提升本书读者的阅读感受,作者在人物与历史事件的描写过程中,进行了相关的历史背景介绍,丰富了读者的阅读内容。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突出了历史性、知识性、文学性与趣味性的
黔中道,唐“十五道”之一,横跨涪陵江(今乌江)、沅江两大流域,纵跨今湘、鄂、渝、黔、桂5省、市、自治区,在自然与人文方面形成了与周边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区域特征与特色。本书以其区域历史、地理与文化作为切入点,从人口构成、自然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区域差异分析黔中道从江南西道独立出来成为单独一道的原因及区域特征。同时,探讨黔中作为地域名称在历史时期的演变,分析唐代黔中道的设置与管理及黔中道采访使设治黔州的原因,呈现黔中道特殊政治治理下形成的“流宦文化”与作为陶渊明笔下“世外桃源”的景
《不为彼岸只为海》记录了首位完成帆船环球航海的中国女性——宋坤的真实经历。是她海上航行315天的航海日记和人生感悟。爱情的渐行渐远、亲情的突然离别……跌至人生低谷的平凡女孩宋坤,开始了一场追问意义的历险。她参加了全球极具影响力的业余环球帆船赛,驶进荒蛮的大航海时代,从一场风暴到另外一场风暴,从一个港口到另一个港口。伤并孤独和一望无际的虚无,换来惊喜、友谊和奇幻漂流的无限美好。315天,一颗敏感、脆弱的心,历经四季轮转、风风雨雨,完成人生逆袭。环球航行期间,宋坤利用航海日志、照片、微信等
人人都知道披头士乐队(1960—1970)是有史以来最著名的流行乐队,他们是20世纪60年代反主流文化的核心,他们的歌曲改变了音乐世界。但或许鲜为人知的是,披头士乐队在全世界举办了1400多场音乐会;超过4亿观众观看了他们的《你只需要的只是爱(All You Need Is Love)》电视直播节目;他们是第一个在专辑中附加所有歌词的乐队。 “50个标签致敬大师丛书”之《披头士传》用快照的方式为我们呈现这个伟大乐队成员的生活、工作和成就,将一系列无可反驳的事实和数字转换成信息图表,推
该书立足于抗战时期,重庆作为战时首都及大后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大批国民政府的文教机构、艺术单位、学校、民间文艺团体内迁,音乐家们也随之汇聚于此,客观上促使音乐家们由分散趋于集中。各音乐家之间关系密切,与文艺界其他艺术家们往来频繁、相互影响,积极地开展各种音乐活动和艺术创作,大批质量上乘的音乐作品产生。本书通过对在重庆的音乐家及其创作作品进行介绍和分析,从一定程度上提升读者对战时重庆音乐家群体的了解,增强对这一时期所创作作品及风格的理解,进而对重庆乃至大后方整个战时音乐文化有更
长江流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本书选取了古陶瓷艺术作为切入点,探讨了长江流域古代陶瓷艺术的起源、发展及流变。全书以时间为脉络,分为四篇,以典型地域陶瓷为代表,论述并比较了该地域陶瓷艺术的不同特征,并挖掘其内在的文化特点,分析其所蕴含的审美意味,指出其对长江流域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贡献。然后选取了一些典型窑址与器物进行对比分析,全面揭示了长江流域陶瓷文化艺术的发展,以及各地经济政治文化对于当地陶瓷艺术的深刻影响。
本书以宏观的视野探究中朝典籍交流,着重聚焦儒学典籍、史部典籍与文学选本三大关键领域。作者通过细致的研究和综合性分析,勾勒出古代朝鲜汉籍的整体样貌,彰显了古代朝鲜汉籍在体例及编纂层面对中国汉籍的模仿与创新,借此展现了汉文化的深厚内涵及其在东亚区域的深远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