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对潘德明先生一生的回顾,不仅展现了他作为徒步环游世界第一人的壮举,更展现了他作为一位爱国者的崇高品质。书中的故事充满了激情和感动,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也是对人类探索精神的赞歌。通过这些生动的叙述和丰富的插图,读者将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潘德明先生的冒险精神和爱国情怀,从而受到启发和鼓舞。《我的祖父潘德明-徒步环游世界第一人》不仅是一部传记作品,更是一部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它将激励着每一位读者,特别是年轻一代,去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去为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俞大猷(1503-1580),字志辅,又字逊尧,号虚江,晋江(今福建泉州)人,明代抗倭名将,军事家、武术家、诗人、民族英雄。俞大猷一生几乎都在与倭寇作战,战功显赫,他所率领的“俞家军”甚至能将敌人吓退,与戚继光并称为“俞龙戚虎”。本书为抗倭名将俞大猷传记小说作品,以俞大猷一生的抗倭轨迹为主线,全景式展现那些荡气回肠的抗倭故事,谱写了一首首抗倭英雄曲。既有以俞大猷、戚继光为代表的抗倭将领忍辱负重、奋勇杀敌、斗智斗勇,在战争史中留下许多经典战役,也有以夏言、徐阶为代表正直之臣冒着巨大的政治
四千年来,地中海一直是西方文明的中心。从地理上看,它是整个世界的缩影,是一个内陆海,其海岸具有各种地形和气候。从历史上看,它是欧洲、亚洲和非洲文化的交汇处,是不同帝国的战场。地中海史学者大卫·阿布拉菲亚邀请了一批来自多个国家的一流专家为读者讲述了一个迷人而复杂的故事:以地理环境和史前贸易为开头,从腓尼基人、希腊人、伊特鲁里亚人争霸到罗马帝国建立,从奥斯曼取代拜占庭到近代英国与法国在这一区域的确立霸权。本书不仅仅包含详尽的历史叙述,结合了从语言学到水下考古学的最新研究,更为读者呈现了丰富、美观的插
自2013年开始,华中师范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开始在大数据历史研究以及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大数据历史专业开设了诸多较有特色的专业课程,其中《大数据与中国历史》系列讲座系高等研究院、历史文化学院共同举办,每年邀请10余位海内外在量化历史研究、数字人文研究方面素有专场的资深教授、新锐青年学者做专题讲座,本次书稿就是部分学者研究成果、演讲稿的结集成果,今后将每年出版一本,力争将《大数据与中国历史研究》系列专辑打造为一个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术品牌。本辑为第5辑。
礼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上其它文化的主要特征。作为中国古代思想之集大成者、宋代理学的主要代表朱子对于礼有着颇多的讨论。研究朱子的礼学思想有助于了解朱子在建构其理学体系的时候从古代礼文化当中吸收了哪些元素以及古代的礼文化经过宋代理学的洗礼有着哪些变化和发展。关于朱子礼学思想,较少学者能够将其礼学思想放在整个思想体系背景中加以考察。一般说来,朱子思想包括天理观、心性论以及工夫论这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因此,本书为了弥补学界研究之不足,紧扣朱子的整个思想背景,对其礼学思想进
《不为彼岸只为海》记录了首位完成帆船环球航海的中国女性——宋坤的真实经历。是她海上航行315天的航海日记和人生感悟。爱情的渐行渐远、亲情的突然离别……跌至人生低谷的平凡女孩宋坤,开始了一场追问意义的历险。她参加了全球极具影响力的业余环球帆船赛,驶进荒蛮的大航海时代,从一场风暴到另外一场风暴,从一个港口到另一个港口。伤并孤独和一望无际的虚无,换来惊喜、友谊和奇幻漂流的无限美好。315天,一颗敏感、脆弱的心,历经四季轮转、风风雨雨,完成人生逆袭。环球航行期间,宋坤利用航海日志、照片、微信等
人人都知道披头士乐队(1960—1970)是有史以来最著名的流行乐队,他们是20世纪60年代反主流文化的核心,他们的歌曲改变了音乐世界。但或许鲜为人知的是,披头士乐队在全世界举办了1400多场音乐会;超过4亿观众观看了他们的《你只需要的只是爱(All You Need Is Love)》电视直播节目;他们是第一个在专辑中附加所有歌词的乐队。 “50个标签致敬大师丛书”之《披头士传》用快照的方式为我们呈现这个伟大乐队成员的生活、工作和成就,将一系列无可反驳的事实和数字转换成信息图表,推
该书立足于抗战时期,重庆作为战时首都及大后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大批国民政府的文教机构、艺术单位、学校、民间文艺团体内迁,音乐家们也随之汇聚于此,客观上促使音乐家们由分散趋于集中。各音乐家之间关系密切,与文艺界其他艺术家们往来频繁、相互影响,积极地开展各种音乐活动和艺术创作,大批质量上乘的音乐作品产生。本书通过对在重庆的音乐家及其创作作品进行介绍和分析,从一定程度上提升读者对战时重庆音乐家群体的了解,增强对这一时期所创作作品及风格的理解,进而对重庆乃至大后方整个战时音乐文化有更
长江流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本书选取了古陶瓷艺术作为切入点,探讨了长江流域古代陶瓷艺术的起源、发展及流变。全书以时间为脉络,分为四篇,以典型地域陶瓷为代表,论述并比较了该地域陶瓷艺术的不同特征,并挖掘其内在的文化特点,分析其所蕴含的审美意味,指出其对长江流域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贡献。然后选取了一些典型窑址与器物进行对比分析,全面揭示了长江流域陶瓷文化艺术的发展,以及各地经济政治文化对于当地陶瓷艺术的深刻影响。
本书以宏观的视野探究中朝典籍交流,着重聚焦儒学典籍、史部典籍与文学选本三大关键领域。作者通过细致的研究和综合性分析,勾勒出古代朝鲜汉籍的整体样貌,彰显了古代朝鲜汉籍在体例及编纂层面对中国汉籍的模仿与创新,借此展现了汉文化的深厚内涵及其在东亚区域的深远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