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检视后现代史学之来历、理论、观点、进程与方法,以及对史学研究的冲击,进而研讨与后史相关的历史求真、历史叙事、新的文化史等一系列议题。虽后现代风潮对现代史学基本概念冲击巨大,然目的主要在理解此一风潮的性质,及其对史学的影响,在破坏现代史学之余是否尚有助于新一波史学的建设。更有进者,追随现代西方史学的华人史学界,是否能在后史启示之下,重新思考被西方现代史学所取代的中国传统史学,认真检讨其优劣短长,或也有助于中国史学的建设;对环球史的趋向作以展望,期盼中国史在其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而揖让进退之间、衣冠带履之上最能见出礼仪,所以又称衣冠上国。因有服章、礼仪,“华章曰华,大国曰夏”,中国又称华夏。凡此种种,都说明衣冠带履是中华文明的基本特质。早在先秦时期,衣冠就已成为区分族群的一个基本特征。同时,在早期与域外诸族的接触过程中,这一基本特征得到强化并已对外施加影响。虽然影响并不是单向的,但在古代,中国服饰的对外影响是主要的。这种影响又主要发生在隋唐及元明时期。仅就东亚而言,日本的和服虽然与中国古代服饰相去甚远,但其发展的初始阶段,曾受到中国隋唐服饰的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研究》是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研究著作。本书先是深入探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价值、衡量标准和内容,详细解读了“两创”方针的内涵、必要性、原则、维度和限度;接着探讨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目标指向、基本任务和环境要素,以及在新时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具体路径和思想、人才、体制、法治等方面的保障机制。最后,本书展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未来趋势,明晰了其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
杜甫的诗歌整体上有一种叙述性, 作者精心选译了129首杜甫的诗歌,按照诗歌呈现的时间、地点有序排列,串联起杜甫的生平和思想,仿若一部诗人的自传,而作者则淡化到极致,这种传记写作方式也称为以杜解杜。 英文原版于1929年出版,是英语世界的第一部杜甫传记。作者按照杜甫居住地的变迁来对其生活划分片段,包括童戏时代、弱冠时代、壮游时代、中年时代四部分,从杜甫的童年讲到他离开华州,直观展现了杜甫辗转颠沛的人生经历,可算是杜甫前半生的传记。
本书为许大立报告文学集,所收文章既有对重庆近年来发生的重大事件、涉及的相关人物的忠实记录,也有对重庆医疗卫生专家矢志不渝、全身心投入医学事业的热情讴歌,还有对重庆本土地方名人珍闻逸事的专访采写。作者以纪实手法,通过一个个触动人心的故事,抒发了对生活、生命的感慨,表达了对未来的希冀与期待。书稿语言晓畅,文字感人至深,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本书梳理了王安石“体要”观的思想形成与实践展开,分析了王安石对北宋王朝治理体系的构想的思想基础与现实指向,以及青苗法、保甲法、市易法等七项新法在新“体要”中制度设计的内在理路。
本书在李清照传记研究和书写方面具有鲜明特色和创新性贡献。作者通过李清照作品来寻觅、分析其生活场景和思想、情感轨迹,从多重视角、多个维度来展现李清照的精神世界。写作态度严谨,视野比较开阔,通过对李清照文学创作方面、生活时代、周边的人和事来叙写传主丰富多彩、曲折多艰的人生经历和文学成就。同时,也呈现出传主所处时代的社会形态、政治风云、文化风貌、文士精神样态,使整部作品呈现出立体化的特点。
本书为克劳德罗伊于1994年于加利玛出版社出版的关于苏东坡的一本书,向法语国家乃至世界介绍了这位被他引以为精神挚友的中国文人。图书内容可读性很强,对苏东坡及其所代表的中国士人精神表达了崇高的敬意,文笔流畅、优美,是世界对于苏东坡研究的重要著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