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辑收录的主要文章有: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关于参与改革、研究改革、建言改革的回忆,国家档案局原局长杨冬权讲述的恢复高考故事,民革中央原副主席何丕洁亲历的贵州毕节扶贫开发,湖北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唐瑾回忆《中国翻译词典》的策划组编与编撰出版,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原常务副院长成曾樾回顾鲁院的办学经过等。这些珍贵史料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内幕,有助于读者从中了解许多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
本书稿是《“六观”中国式现代化丛书》之一部。本丛书以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各个领域的现代化建设为主要研究对象,系统研究和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及其伟大实践,讲清楚、说明白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进之处、符合中国国情之处、代表人类文明发展方向之处。 本卷主题是对“历史观”理论、定义、范畴等问题的讨论。重点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说明了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观的理论基础,强调了必须坚持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展望和探讨了如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
奥斯曼帝国是近代中国人认知世界与反观自我过程中的一个特殊“他者”。本书在系统梳理近代国人奥斯曼帝国认知的历史背景与文献来源基础上,从“奥斯曼帝国的知识记述与流播”“奥斯曼帝国形象与国人的自我认知”“奥斯曼帝国发展之史的借鉴与思考”三个层面加以把握,认为奥斯曼帝国知识的引入给近代中国带来了诸多新的变化,也折射出中国社会发展的诸多特点。近代中国人的奥斯曼-土耳其认知史,实际上也是中国人的自我认知史,是近代中国人思考救国之途和发展之路的独特的探索史。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发生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无论是对现代中国的政治思想,还是对社会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场伟大的运动既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征程,也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起点。湖南第一师范是湖湘文化的发祥地,是毛泽东的母校,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策源地之一,是毛泽东思想的萌芽地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源地之一。本书系统研究湖南第一师范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互动关系,能够更加深入理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五四运动的主体推动作用,能更加深入研究五四运动对中国
朱轼是清初理学名臣,在清代前中期政治与学术转型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书从政治、学术、社会三重维度诠释理学名臣朱轼的学术与人生,以理学思想为主,将政治、学术、社会统合为一体,系统探讨朱轼的政治思想、理学思想、礼学思想、史学思想、社会教化思想,以及他对礼理关系、礼法关系等的认识。同时,将研究视野扩大到整个理学官僚群体,考察理学官僚与清代前中期学术转型的关系问题,重点探究清初理学向乾嘉考据学过渡的中间过程和内在逻辑,进而深化对清代学术转型的认识。本书的研究时段聚焦在乾嘉考据学兴起之前的三四
《一说春秋之谷雨》为《一说春秋》丛书的第二本,主要讲述公元前700年到公元前664年之间的春秋故事。本丛书以《春秋》为基础,以《史记》和《国语》作为主要补充,同时,参考其他数十部相关书籍撰写而成。与其他《春秋》白话本不同,《一说春秋》丛书在原有史料的基础上,补充了历法、礼法、制度、人物关系等背景信息,将春秋的事件片段前后串联,并在大量史料基础上形成观点及判断,以方便读者更为清晰地了解这段历史。"一说春秋”最初为音频节目,经过重新整理、修正、补充,最终形成目前的《一说春秋》丛书。书中每章
近代中国学术引入西方分科体制以来,中国历史学的学科建设、学术研究、话语表达等持续受到关注。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逐步探索中国历史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取得极大建设成就,深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历史观。本书重点选取新时代中国历史学“三大体系”建设的主要成果,分为历史理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中国边疆学、世界史这六编,既回顾中国历史学“三大体系”建设的历程和成就,也总结其经验和方法,更思
本书主要由上篇“战斗”、下篇“舍弃”和尾声三大部分组成。作者高度赞扬了米开朗琪罗的艺术成就,并对其内心世界进行了剖析,从而使一个平易又超凡脱俗,且具有无与伦比艺术天赋和创造力的米开朗琪罗展现在读者面前。米开朗琪罗拥有可以影响一个时代的强大力量。在他之前,佛罗伦萨的艺术天空是沉闷的、缺乏活力的,他的出现如疾风骤雨般吹散了笼罩其上的阴云。在他之后,米开朗琪罗的风格几乎影响了三个世纪的艺术家。
马塞尔·杜尚谈论他的生活,他的作品,他度过的时间。他的生活本身就是一件现成品(ready-made),而他度过的时间被称为他**的作品。
冷静的反讽,抛弃美学、趣味及纯粹的视觉愉悦,无所事事的正当性,热衷于偶然性与文字游戏,热衷于词语的诗意……不断逃脱杜尚的杜尚,智性的杜尚,自我矛盾,不情愿把任何定义作为终点。对杜尚而言,美学是荒唐的,反美学也是荒唐的。
2020年12月7日,为了纪念太平洋战争爆发79周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现代史研究室召开了名为上海所见的亚洲太平洋战争的学术工作坊。本书即为当时与会论文的汇编,内容以远东最大的都市上海为基点,考察涉及了战时生活、细菌战、日伪清乡、战犯审判等诸领域,可谓卓有特色,亦代表了目前国内抗日战争史研究的学术取向和较高水平。为了更加切题,我们决定将书名确定为《上海所见的抗日战争》,希望本书能在202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到达专业人士和二战史爱好者手中,接受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