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一方面引导我们修正我们对中央帝国的见解与“恐惧”,另一方面将中国思想的密码讲解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本书灵巧细致地向我们阐明了中华文明的根基,让我们深入了解了中华文明的精髓,消除了我们对中华文明的误解。
20世纪80年代前后,传记转向成为社会科学中众多转向的一种。它发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芝加哥学派引领的传记研究,反对奉实证主义为圭臬的社会科学研究,关注个人经历、历史与文化之间的交互作用。这一转向消解或者说超越了社会学中传统的二元论,进而促使社会学家反思自己的概念架构、研究方法以及书写实践。在晚近的发展中,有些学者甚至提出了传记社会学这一具有分支学科性质的指称。社会学的传记研究不是统一的思想运动,作为“浮现中的实践”,这一处于晚熟状态的转向还存有不少争议。随着“传记时代”的来临,传记
民国史学指从1912年元月至1949年10月这一历史时期的历史学。本书将民国时期史学纳入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的进程中,研究它的产生、兴盛、演化,以及学术演进机制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进而认识特点,探索规律,将这个独立断代的史学史体系化、完整化;以史学流派、学术机制为切入点,从制度的层面和学术自身的矛盾运动中考察史学的发展变化。
“古史辨运动”的兴起,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一个标识性事件。本书主要将这场学术运动置于“中外交汇”的现代中国学术语境之中,追索西方汉学、目本"疑古"思潮、宋明文献辨伪学,清代乾嘉考据学、晚清今文经学、清末民初"新史学”以及民国“古史重建”派和民国唯物史观派等学术形态或学术流派与这场学术运动之间的学术因缘,从而多维度、全方位地揭示这场学术运动何以能够在现代中国学坛兴起的复杂面相。
本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考古学的研究成果,涉及北方草原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汉代、大夏、辽代、金代、元代的考古遗址和墓葬以及出土文物,并对此进行历史视域的分析。第二部分为民族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包括汉文古籍中的北方民族、契丹的饮食文化和人口特点、草原丝绸之路问题、饮食人类学视野中的草原饮食文化、草原文化的多样性等,涉及历史人类学、生态人类学、饮食人类学等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第三部分为艺术学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古代民族的造型艺术、墓葬壁画的图像、民间美术的分类、民间美术遗产的文化生
本论丛阐述了中古中国与古希腊罗马、古波斯、古印度物质文化交流情况,着眼于中国境内所见附着诸西方文化因素的各种遗存,就12个子课题进行了具体阐释,一方面厘清各种遗存在中国的发展脉络,另一方面探索其西方来源问题。《BR》西来的文化因素不仅常见于日常生活,还被用于丧葬事务,更广泛地出现在佛教文化之中,渗透到当时社会生活的诸多层面,涉及饮食器、服饰、家具、葬具、地面建筑、石窟、单体造像等类别。基于学界披露和笔者实地调查资料,采用考古类型学与美术史图像学结合方法分析。
内容简介: 本书是全面考述宋代内臣李宪事迹的作品。李宪,宋神宗甚为宠信的内臣,在熙宁、元丰年间执行拓边西北的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成为继王韶后主持开拓熙河路的主要执行人。其间他采取的政策和提拔重用的一批文臣武将,对哲宗、徽宗时期经略西北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哲宗元佑旧党当政时期,李宪被斥为内臣四凶之一,哲宗亲政新党复归后,则被誉为名将;宋室南渡,士人朝臣又将权宦童贯之祸归罪于他,责他罔上害民,贻患中国。 本书根据文献史料、碑刻铭文,以绵密的考证,生动的笔触,详细考述了李宪的军事生涯,认为其谋略和
该传记用简练清朗的笔法将盛唐诗人王维的一生娓娓道来,以王维优游于仕隐之间的经历为经,以其经典诗歌为纬,展现了一个饱含生命深情、于山水佛禅之间从容自在的诗人形象。作者将王维带回盛唐时代,对他所处的政治环境、生活场景,他的知己好友等等,进行了生动展现,力求在时代背景中还原一个真实的王维,对他的生平境遇、行为和思想有深刻的剖析,从而对“诗佛”这一称号进行了有力的阐释,对王维的艺术成就、个性气质、精神境界都进行了忠实的呈现。同时涉及盛唐的历史、文化、诗与禅的流变等,考证严谨、内容丰富。
本书时间轴跨越了300多万年,将史前人类、文明的诞生、古代文明和人类的发展与发明创造,以及重要的历史事件等等,依次展现了各个阶段人类的主要发展历程与世界格局的变化,让人类历史的过程一目了然地呈现在孩子面前。
本书以“史记学与大学生人文素养研究”为研讨重点,收录论文60余篇,分为五个部分:一、《史记》文本与注释研究;二、《史记》与大学生人文素养研究;三、《史记》思想文化研究;四、《史记》文学艺术研究;五、史事研讨及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