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思想史的角度出发, 从对朝鲜后期佛教修行传统的再认识入手, 以三门修行体系为中心, 以禅宗法脉及其人物为研究对象, 以朝鲜后期至近现代为研究范围, 对韩国佛教三门修行思想的发展脉络及特点进行全面考察和梳理。具体的, 在搜集、整理、辨析文献资料的基础上, 通过对各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的梳理脉络进行纵向贯通, 通过对宗团的演变、相关法令、戒律和礼仪、修行体系、佛经翻译等多种因素的考察进行横向贯通。
本书稿由上海住总集团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兼公司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工艺研究室主任高臻主编。嘉兴市天主教堂,位于浙江省嘉兴市紫阳街55号,是一座具有意大利哥特式风格的西洋建筑。本书稿围绕嘉兴市天主教堂修缮项目,从该教堂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出发,对本次修缮过程做了全面回顾,并对其中的特色工艺、重点部位的修复技术、新技术的运用等均做了详细的阐述,本书的出版对同类型或相似的项目可以起到借鉴与指导作用。
本书为四川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组织编纂的学术论文集,以儒家哲学方向为研究中心,包括“理学专区”“专题讨论”“文献整理”“学术论文”“实体教学”等部分,收录的主要文章有《有“我”的人性论——理解孟子性本善论的一个思想视角》《论“〈武〉尽美矣,未尽善也”——以〈乐记?宾牟贾〉篇为中心》《近年来讲习〈论语?学而〉与〈集注〉相出入处》《诚:作为一种中国观念》《朱子论天地之心》《生死一道——《论语》中的生命观》等。
本书针对家中有受焦虑情绪困扰的孩子的家长,提供了一套经科学研究与临床实践,实证有效的家长应对方法(简称为SPACE疗法)。家长使用这种方法时,只需要关注自己的反应,而不需要强迫孩子改变行为。家长将学到如何以支持性反应(承认孩子在克服焦虑情绪上遇到困难,同时相信他们有能力解决困难),来取代他们原本对孩子的顺应行为(孩子一出现焦虑迹象,家长就尽自己所能帮孩子解决可能引起他焦虑的“隐患”,这反而会让孩子更容易焦虑),而让孩子有勇气面对焦虑情绪,进而逐渐克服焦虑。
本书通过对“事”的多维度考察,展示了把握现实存在的独特进路,在扬弃思辨的形而上学和形式的形而上学的同时,也使以真实存在为指向的形而上学在新的形态中得到延续。从总体上看,本书可以视为建构中国自主的哲学知识体系的具体尝试。
《有(与)存在:比较哲学视野中的中国“形而上”问题》发端于一个欲在汉语中说清海德格尔所论述的“Sein”之意义的冲动。海德格尔的思想即围绕这一在汉语中如今大多被译为“存在”的词展开。 本书以现象学的哲学方法来重读中国哲学中的“有”与“无”“道”等核心观念,如此则使对中国哲学的解释重新充满新的活力与创造力,并同时呈现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各自的思想脉络。全书分两个部分:上编从被翻译的“存在”回到汉语的“有”与“无”,下编在对于汉语的“有”的这一独特现象的思考推动下重读《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等重要
《中国早期思想史与文献研究》是关于中国早期思想史及相关文献研究的论文集,共三十二篇。其中与《论语》相关者六篇,与《周易》相关者四篇,与《尚书》相关者四篇,与《老子》相关者三篇,与《礼记》相关者五篇,与《孟子》相关者四篇,与《荀子》相关者六篇。主要是通过文字、音韵、训诂等小学手段,考证、解决思想史上的重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廓清思想史上许多后人叠加的误说。本书特色为:由小学切入,以解决思想史上的重大问题。值得古典文献研究者、思想史研究者、出土文献研究者、普通文史爱好者、大专院校文史哲专业的本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