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养浩为元朝一代名臣,当世名流,元曲之宗,有质有文,有功有德,“文章政事,一代典型”,卓然为后世楷模。本书以古籍记载和张养浩的诗文为依托,图文并茂地讲述了张养浩朝上为官直言敢谏、云庄归隐文名远扬的传奇人生,为读者开启穿梭时空的“月光宝盒”,使读者与张养浩面对面对话,体会张养浩的廉政修养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文房,即古代士子的书房,是阅读、书写、绘画和修养身心的私人空间,其配置的器具较多,主要有笔、墨、纸、砚、琴、棋等。《文房》一书,是《文房四谱》和《文房肆考图说》的合辑。《文房四谱》记载笔、墨、纸、砚的产生和渊源,制作选材及工艺、制式与品质的优劣辨别等。《文房肆考图说》原著内容较为博杂,《文房》一书并未全本选录,只在选辑古砚考、纸笔墨考外,又选辑古今琴考、文书考、书法考、画学考、文章考,以及与文房日常所用相关的印章、印泥、印色、书箱、书灯、书窗的制作和使用要领等内容。目的是为了强化《文房
本书分18章生动记叙了许业培一生如同蜡烛毁灭自己、照亮他人的感人事迹。
本书呈现了中国器官移植学的主要开拓者、创始人之一——夏穗生的人生历程。 夏穗生(1924年4月—2019年4月16日),浙江余姚人,1949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曾任武汉同济医院器官移植教授、主任医师。从事肝外科与器官移植学术研究60多年,是中国器官移植学的主要开拓者、创始人之一。 夏穗生在生命的最后阶段里也登记成为一名器官捐献志愿者,他去世后所捐献的眼角膜极大地帮助了两位病友复明。 夏穗生用生命的全部诠释了器官移植的意义。 本书参考大量夏穗生的日记、手稿、文章、口述资料
本书以权威的史料为基础,还原了韩信从一个胯下之夫,成长为战必胜、攻必取的一代“兵仙”的人生历程;用冷静而不乏温情的文字,刻画韩信的“谋战”智慧,解读其一生的得失之处。
本书以张廷玉的一生为线索,带读者一探大清宰辅的沉浮;探寻张廷玉为官、理政、做人、教子等方面的心得体会,为读者修身处世、齐家教子提供参考借鉴。
萧惟昌(1407-1481),字有庆,号璞庵,广东吴川人,明景泰五年(1454)甲戌科进士。萧惟昌自幼胸怀大志,勤奋好学,文武兼备。而立之年随其叔父进京,服役于戍营,入锦衣卫籍。明正统十四年(1449),随英宗征伐蒙古瓦剌部南侵,英宗被俘,即史上“土木之变”。后萧惟昌弃武习文,于1454年中了进士,官至山东清吏主事。 萧惟昌在朝为官40多年,办事秉公、施正廉明、不畏强权、爱民如子,皇帝赐尚方宝剑一把让其惩治贪官污吏。萧惟昌的一生,富有一定的传奇色彩,被世人夸赞。本书为萧惟昌传记,采用章
本书是关于宋初名相、诗人寇准(961-1023)的人物传记,重点讲述了其为官生涯中的起伏转折及相关人物的故事。寇准作为宋初名臣,其名声在民间和历史上流传已久,他的声望主要来自于澶渊之盟中左右天子,最终促成盟约的举动;其人慷慨忠义,政治眼光独到,两度入相,但其亦因刚直疏狂的性格、奢靡不密的行事风格而官途坎坷,遭时人嫉陷,引后人微词。本书所引史料以《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史》“寇准碑”为主,并取《玉壶清话》《涑水记闻》等笔记所载,勾勒出一代名相寇准的完整人物图像,也为读者展现了宋初宫廷政治斗
本书以细腻的笔调,淋漓尽致地讲述了岳飞一生转战千里、收复失地、抗击外敌的经历,并且将岳飞立志收拾旧山河的凌云壮志,与朝廷中只顾个人利益,置国家和人民于水火之中的昏君奸臣进行对比,引发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深刻揭示了自私自利者在国家和民族利益面前,只能成为时代小丑并被历史所唾弃的深刻道理。
本书立意高远,以权威史料为据,力图打破读者认为狄仁杰是个“神探”的刻板印象,还原一个善于处理危机、荣辱不惊、一身正气,又充满政治智慧的大唐相国的真实人生;解读在皇权专制的背景下,狄仁杰如何立世为官、如何在武则天的高压统治下实现自身政治理想的卓越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