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新朝的建立者王莽为始,以宋朝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主刘娥为终,讲述从公元元年至公元一千年间,那些重要的历史事件,那些重要的影响者。在千年的风云变幻中,抛开“断代”的常规思维,清空原来那些似是而非的认知,从社会形态、政治制度、民族迁徙与融合等多视角的连续变化中,回溯历史,为更理性地认识过去和当下提供一种不同于教科书的视角。
本书以北宋史学家、政治家、一代大儒司马光的成长轨迹、人生经历、社会活动为核心,讲述了其生命所跨越的自真宗、仁宗、英宗、神宗至哲宗这五个朝代的历史变迁,以及与其休戚相关的北宋政坛上如王安石、范仲淹、欧阳修、包拯、苏轼兄弟等名臣的互动、恩怨与纠葛。 司马光究竟是谁?是宋人眼中恤民爱民的司马丞相,还是当代人悉知的顽固的守旧派、王安石变法的死对头?是古代孝子的典范、温和敦厚的友人,还是坚刚勇毅的台谏官、保守稳健的改革者?是私德高尚的政治家、名垂史坛的文正公?还是充满局限的大儒、宽容政治的掘墓人?虽
美国著名作家赛珍珠被誉为沟通东西方文化的“人桥”,这不仅仅是因为她主要的文学创作成就于中国大地,还因为她作为一名具有不凡的思想远见的社会活动家和慈善家,在不同时期为支持正义东西方人文交流发挥了独特而积极的作用。本书对上万篇美国报刊对赛珍珠的新闻报道进行了收集、整理和遴选研究,按照“巨星陨落”“东风西风与大地”“中国不会亡”“中国最好的朋友”“博爱”“不灭的期待”等主题,发掘出以新闻资料为视角来观察赛珍珠、研究赛珍珠的独特价值,为了解赛珍珠、研究赛珍珠、评价赛珍珠提供了全新的研究素材,使
本书基于对伊犁河谷清代“伊犁九城”、牛录城堡、卡伦、营盘等驻防城的考古学调查、测量和勘探,结合中外文献、图片资料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考证和研究。伊犁驻防城体系的发展历经初建、高潮、完善、战乱、重建五个阶段。各城形制规整、特点鲜明,军事防御设施完善。空间分布上呈现出“双核心”布局,互为掎角之势。伊犁河谷清代驻防城是在中央王朝的主导下,由各族兵员百姓共同建起来的,它们有效地稳固了边疆局势,维护了国家统一。以此材料和史实为本,作者还就城市考古学、城市形态学、“中心地”、边疆理论、“新清史”等理论范式做
本书所收论文涵盖面极广,既包括对《诗经》《楚辞》等古代文学作品的研究,也包括近现代作家如鲁迅、贾平凹等作品的研究,还包括对荀子、葛洪等思想的研究,史学书写的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及教育的研究。有立场宏大的文章,如研究“述而不作”的崇古思维和《中庸》政治理想,贯穿整部儒学史,有些文章的切入点则比较细致,如谈论《诗经》的音乐性、毛诗序的史学特征等。整体而言,本辑论文涉及思想史、古代史、现代文学史以及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等方面的研究。
本专著系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1BXW031)的最终成果,研究的主题是中央苏区的符号传播体系与其话语建构之间的关联。 首先,研究在理论体系上做了两大带突破性的阐释:一是以语言学的离散系数(CV1和CV2)来测定社会语言集团的整合情况,将语词共现分析提升到社会学研究的层面;二是基于符号学分析符号内在结构的各种经典模式,将符号分析引向动态矢量分析模式,并为符号学介入新型数据(大数据)分析打开了一条通道。 其次,研究对苏区的符号体系与话语建构做了4个维度的关联解析:①以“苏维埃”一
本书共分为3篇,主要内容包括:张謇是一个怎样的人、张謇建了一座怎样的城和张謇对这座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篇,主要内容包括:寒门大儒;创业楷模;教育先贤;慈善典范;社会贤达;博览先驱;科学先锋;文化大家;城市灵魂等。
本书由国家重点学科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主办,反映中国思想史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动态。本书内容涵盖先秦思想文化史、宋明理学、明清思想史、中国宗教思想史,兼及中国思想史研究动态与书评,比较全面地涉及中国思想史研究的各个方面,反映了中国思想史研究的最新成果。本书分先秦思想史研究专题”“宋明理学研究专题”“近现代思想史专题“等栏目,总计收录十余篇文章,主要探讨中国思想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思想史思潮和学派、思想家及经典研究、中国思想史教学等问题。 。2023年开始一年两辑。
本书为乌克兰日记作家、画家、雕塑家玛丽娅·巴什基尔采娃的日记,玛丽娅从12岁开始写日记一直坚持到她24岁去世,日记记录了她从懵懂少女到艺术家、思想家的蜕变过程。其写作风格极为坦诚,不仅可以从日记中读出她的情感、经历,对文学和艺术的认知与批判,还能读到她与病魔抗争中的积极和隐忍,到其生涯晚期的精神境界——时不我待、渴望荣耀,并全身心投入画作创作的场面。
本书作者一方面引导我们修正我们对中央帝国的见解与“恐惧”,另一方面将中国思想的密码讲解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本书灵巧细致地向我们阐明了中华文明的根基,让我们深入了解了中华文明的精髓,消除了我们对中华文明的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