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惟昌(1407-1481),字有庆,号璞庵,广东吴川人,明景泰五年(1454)甲戌科进士。萧惟昌自幼胸怀大志,勤奋好学,文武兼备。而立之年随其叔父进京,服役于戍营,入锦衣卫籍。明正统十四年(1449),随英宗征伐蒙古瓦剌部南侵,英宗被俘,即史上“土木之变”。后萧惟昌弃武习文,于1454年中了进士,官至山东清吏主事。 萧惟昌在朝为官40多年,办事秉公、施正廉明、不畏强权、爱民如子,皇帝赐尚方宝剑一把让其惩治贪官污吏。萧惟昌的一生,富有一定的传奇色彩,被世人夸赞。本书为萧惟昌传记,采用章
本书是关于宋初名相、诗人寇准(961-1023)的人物传记,重点讲述了其为官生涯中的起伏转折及相关人物的故事。寇准作为宋初名臣,其名声在民间和历史上流传已久,他的声望主要来自于澶渊之盟中左右天子,最终促成盟约的举动;其人慷慨忠义,政治眼光独到,两度入相,但其亦因刚直疏狂的性格、奢靡不密的行事风格而官途坎坷,遭时人嫉陷,引后人微词。本书所引史料以《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史》“寇准碑”为主,并取《玉壶清话》《涑水记闻》等笔记所载,勾勒出一代名相寇准的完整人物图像,也为读者展现了宋初宫廷政治斗
本书以细腻的笔调,淋漓尽致地讲述了岳飞一生转战千里、收复失地、抗击外敌的经历,并且将岳飞立志收拾旧山河的凌云壮志,与朝廷中只顾个人利益,置国家和人民于水火之中的昏君奸臣进行对比,引发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深刻揭示了自私自利者在国家和民族利益面前,只能成为时代小丑并被历史所唾弃的深刻道理。
本书立意高远,以权威史料为据,力图打破读者认为狄仁杰是个“神探”的刻板印象,还原一个善于处理危机、荣辱不惊、一身正气,又充满政治智慧的大唐相国的真实人生;解读在皇权专制的背景下,狄仁杰如何立世为官、如何在武则天的高压统治下实现自身政治理想的卓越智慧。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人文地理学》的修订版。本版保留了第一、二版特色,即以文化统领所有的人文事象,同时吸收了国内外最近的研究成果和资料。在理论上突出地理学的人地关系核心,在论述每类人文事条空间特征时,都将之放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中进行分析。在实践上指出了人文地理学的应用领域,指出了地理学参与社会实践的独特视角。各章除正文外,还有案例和思考题,为学习进阶提供了拓展方向。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地理科学类专业基础课教材,也可供相关人员参考。审图号:GS京(2023)1139号<
本书试图揭开千年前的历史人物是如何从一个武将演化成“义”的化身,这种传统文化精神价值演化轨迹,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会更有意义。关羽作为古代历史人物,其对今天,特别是对民间的影响力非常巨大,这种现象一直为人津津乐道。这个历史人物身上寄托着普通百姓的精神理想,因此,关羽的民间形象一直被概念化,甚至神化。历史上的关羽,其人物生平和事迹当然也会被虚构。
本书以左宗棠家庭、成长、事业、婚姻、家风为主要内容,以史实为依据,全面描述左宗棠的跌宕起伏的人生,立体展现其“身无半文,心忧天下”的文人情怀,更体现其自强不息、保家卫国的爱国壮举。左宗棠的一生,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镇压太平军及其他农民起义;二是兴办洋务;三是推行社会改革;四是反抗外来侵略,收复新疆。左宗棠政治眼光长远,军事指挥运筹帷幄,发展经济思虑深远,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呕心沥血。可以说他是一个集政治家、军事家、实干家于一体的伟人。
本书以纸上走读园林的形式展开,按文化解读划分景区空间概念,以忠烈庙·范仲淹纪念馆区、天平山庄·白云古刹区、范氏祖茔·童梓门区、登山道区游览路线为导向,串联整座太平山庄。
本书深入探讨中国大运河的丰富文化遗产,一项世界级的人类成就。2014年是中国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一年,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标志着中国大运河文化的重要性和独特性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和关注。作为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中国大运河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更是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文化,是指以大运河为主要载体,由古代中国人民创造、传承和演变的文化形态。涵盖了水利工程、水运交通、沿岸城市及流域人民的生产、生活和信仰等方面,既具有自然科学的属性,又具有人文社会科学
本书是一本通过讲述维京人的发展历程来展现北欧历史的图书。全书以8世纪到11世纪北欧地区维京人的社会生活为核心,讲述了维京人的社会结构、宗教信仰、法律秩序、贸易往来、武器战争,以及维京人和北欧其他地区、民族的历史关系,再到维京时代的终结和留下的遗产等,多角度展现了繁复诡谲的北欧大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