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蒙文通学术与行事为线索,呈现晚清民国学界由“今古”至“经史”,再转入“汉宋”的渊源脉络。蒙文通以今文学为根底,因事明制,儒史相资,对汉宋、今古、经史乃至中西文化问题构建了一套迥异于时、大与世殊的解释。以此为凭借,既能掲示经史分合与近代学术转型的复杂性,又能启发中国固有学术现代转化的有效路径。
新出文献是文史研究的前沿和热点,极大推动了古文字学、古典文献学、古代文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本书主要包括古文字疑难字词考释、构形研究以及文学文本的整理与研究。古文字考释是出土文献最基础、最前沿工作。本书立足于字形和辞例,并结合传世文献,考释出一些疑难字,如《燕侯载簋》中的“无争”,《诸梁钟》、清华简《四告》中的“淫、内”合文等;提出“通假糅合”等理论术语,有助于汉字构形理论的建构;坚持从文本出发,确保科学性和前沿性,充分挖掘新出文献的文学史价值,努力探求早期文学的特质和规律。
本书从丰富的文人笔记、辛弃疾的诗词文章、奏疏等宝贵史料出发,结合现代学者的观点,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辛弃疾这位文武全才的多样化面貌。通过深入的史料分析和文本解读,本书细致地描摹了辛弃疾才华横溢却又悲壮曲折的一生。
本书为作者用10 年时间打磨而成,以《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为蓝本, 结合近年来的最新史学研究,用通俗流畅的文字讲述唐朝三百年历史,共八卷。第 四卷为《女皇则天》,讲述武则天临朝干政这一段历史。 从后宫一名卑微的才人,到感业寺的青灯黄卷,再到君临天下的一代女皇,武 则天用自己的智慧和手腕,开创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业绩:她是雄才大略的君 王,在位期间大兴科举,重挫门阀,扫除边患,俨然有贞观遗风;她又是让人胆寒的 权谋高手,重用酷吏,玩弄朝政……
侯仁之先生1936年从?燕京大学历史系毕业,之后留校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并在1940年获得硕士学位。1946年,他赴英国利物浦大学地理系留学,师从达比教授专攻历史地理学,于1949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侯仁之任教于燕京大学,并在1952年转任北京大学副教务长兼地质地理系主任。他的研究领域涵盖了城市历史地理、沙漠环境变迁以及历史地理学的理论研究和教学。 本书是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唐晓峰教授和丁超副教授,以侯仁之先生生平履历为基础,编著的画传。
本书讨论了这样一个核心问题:美利坚人如何从前现代的政治思想资源中汲取、改造并捏合一系列的核心概念,以论证独立运动的合法性。在18世纪美利坚建国的过程中,在独立运动的酝酿、发展与推进过程中,在北美殖民地反英派为反抗母国和独立正名的话语调用和逻辑自证中,源自英国政制传统的“爱国”观念被不断调用,多次改造,成为反抗母国行动的辩护话语。作者从政治概念史的角度出发,调动多种理论资源,深入挖掘题材和史料的意义,为理解美国革命话语形成以前反英派的意识形态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新思路,并在爱国观念转化与独立运动兴起
山东抗日根据地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它不仅是华北四大根据地之一,也是连接华北与华中的重要通道和战略枢纽。与华北其他根据地相比,它的开创和发展路径独特。 本书主要利用山东省档案馆、台北国民党党史馆所藏档案,以及日本亚洲历史资料中心数据库资源,已刊中日文相关历史文献、调查资料及山东省各县区资料等,从以往研究较少涉及而又对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创立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问题切入,探讨全面抗战时期中共山东地方党组织深入敌后农村发动群众组建武装,建立并扩展根据地的实际样态。
比尔·盖茨是当代富有影响力、引领变革的商业领袖和慈善家。这本书讲述的便是他的成长故事。比尔·盖茨在商业领域创造的辉煌早已广为人知。20 岁的他离开哈佛大学,创办了一家日后成为行业巨头的软件公司,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工作与生活方式。这位亿万富翁随即将注意力转向慈善事业,致力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健康和美国教育领域的重重挑战。这本书并不是比尔·盖茨对微软公司光辉岁月的追忆,也无关盖茨基金会的诞生或技术的未来。这是一个传递着人性温度的个人故事,你将从中看到比尔·盖茨如何成长为今天的他,了解他在童年
威廉·冯·洪堡(1767-1853)和亚历山大·冯·洪堡(1769-1859),18-19世纪之交的两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同时为启蒙运动后期、德国古典主义和理想主义的代表人物。 作者在研究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将兄弟俩生活中各个重要的阶段与历史事件巧妙地结合起来,以引人入胜的方式向读者平行地描绘了兄弟俩的生活,尤其是他们多元化的交际、友谊、旅行和通信等。其中,作者强调了兄弟俩与歌德、席勒的交往以及兄弟俩对歌德和席勒产生的影响,改变了人们谈到德国古典主义整体观的时候只想到歌德、席勒的刻板印象。
本书以康有为向清廷多次上书以及代大臣草拟折稿为主要线索,深入探讨了戊戌维新运动的原委与进程,阐明并重新评价了康有为与维新派的变法思想和活动,特别注意当时的政治事件以及各个派系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展示了一幅又一幅场景宽广而激动人心的政治画卷。作者孔祥吉徜徉在档案的海洋里,挖掘大量珍贵的一手材料,不囿于权威、传统之说,力求创新,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未言。 本书于1988年出版,是作者第一部专著,也是作者得意之作,虽已历三十多年,今天依然是研究康有为变法思想与活动绕不开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