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透过《漫塘集》等多样史料,描绘了南宋士人刘宰丰富多姿的生命世界。刘宰长期居住于临准镇江,该地在南宋时期跃升为国防与转输重镇,但边区社会也因此承受着莫大压力。刘宰以乡贤身份,既努力推动多次社会公益活动,更积极串联官府与乡亲,凝聚群力以化解地方困境。刘宰的作为体现了士人的社会实践,也展现了他独特的家国情怀。作者由个别人物和地区的微观研究出发,剖析环境与资源对区域的发展影响,建构出更完整的南宋社会样貌,试图从与过往不同的视角理解南宋在中国历史转型期的关键地位。
蒙元时代人们追忆的开国历史,呈现出以成吉思汗家族为核心的族群起源谱系。本书尝试重构成吉思汗崛起背后的蒙古历史,进而揭示上述历史记忆被权力重塑的过程。
本书是一本写给手艺人的手作经营书,内容包括手艺人定位、手作原创设计、手作拍照宣传、手艺人商业模式和个人品牌创立的方法等。本书的写作目的是帮助各个类目的手艺人实现手作技术自由、创意自由,最后达到变现自由。作者结合自己8年的手作创业经历,总结出适合手艺人各个维度能力爆发式增长的有效方法。无论是手作爱好者、手作副业从业者,还是全职手艺人,都能通过本书提升认知,获得心理能量和实用干货。学习完本书,手艺人能学会原创、拍照展示、包装设计、各种变现模式、宣传推广等,进而成为一名会赚钱的手艺人。
本书是青年学者李硕的首部文集,收录自2005年至今的20篇史学论文,全面反映了作者多年来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成果。这些文章涵盖诸多思索面向,也包括作者的史料整理、实地踏勘、口述访问,实证与文献相结合。作者以多个朝代作为研究对象,进入政治制度史、法律史乃至文学史,试图整体性的多维度理解古代中国。具体而言,这些文章从周幽王政权与其邦国的关系到晚清林则徐日记里官僚体系中的人和事,从蠡县大食堂到玉门关外,再到河西走廊尽头的西汉长城遗址,覆盖多重视野,引人深思。
本书是历史作家李开周关于宋朝文化的新作。作者致力于宋朝文化研究,翻阅宋代笔记和史书,从文献中攫取信息。全书分为宫廷之网、官场之网、科举之网、师友之网、婚嫁之网五个部分,以人物为导引,从人际网络切入,系统呈现宋朝贵族、科举士人、平民百姓等不同阶层的关系样貌,揭示社会关系网背后宋朝历史的真实与细节。书稿既不失叙史的严谨,又不失摹人的风趣,亦对当代人的生活具有一定现实启示意义。
《岁华谈笺录:“铁一号”红楼与戴逸先生》详尽地介绍了当代著名史学家戴逸先生的学术生活,为我们展现出一位大学者在岁月变迁中投身学术、矢志不渝的学术情怀,以及一位史学家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学术抱负。 书中介绍了戴逸先生的家乡和其在北京的生活研究环境,展示出一位大学问家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描绘了先生的若干生活细节,介绍了作者与先生的交往和通信,分析了先生教书育人的方式与学术研究的脉络,从中可以看出先生对中国历史理解的深度与厚度,同时也反映出一位学者了不起的人品更在学问之上。
《出土文献与早期道家》比较全面地对出土道家文献及其思想进行了研究,对于先秦道家哲学的研究和还原具有重要意义。本书由五章组成,主要研究了郭店简《老子》《太一生水》、上博简《恒先》《凡物流形》、马王堆帛书《经法》《十六经》《称》《道原》的哲学思想。 第一章研究了楚简本《老子》的思想内涵及其特征,第二章讨论了《太一生水》的主要概念、命题、分篇及其学派性质等问题,第三章深入检讨了《恒先》以“亘”和“亘先”为中心的两个关键概念,第四章以“一”和“道”为中心讨论了《凡物流形》的哲学思想,第五章着重
本书从礼仪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出发,用清晰简明的图文对礼仪知识点进行了阐述,内容涵盖面广,实际操作性强。结合当前用人单位的要求,将校园、职场、生活中常用的礼仪进行梳理,通过相关项目、任务的设计,讲述规范的行为举止、交往仪态、个人仪表,并提供了自主训练的方式与方法。本书内容通俗易懂,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作为大中专院校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职场人士的礼仪自学教材。
本书从考古学角度看,中华文明格局有四个显著特点:第一个是多元一体。这造就了中华文明的广大与悠久。第二个是南北相依。南北两个农业起源中心,为中华文明的发展提供了缓冲空间,是中华文明稳定发展的经济基础。第三、第四两个特点代表中华文明的两个发展方向:一个是向内陆发展,西北半壁与东南半壁河山形成共生关系;另一个是向海洋发展,稻作农业向东亚其他地区以及东南亚、大洋洲地区扩散。中华文明不仅是农业文明,而且具有多元的文化基础,其来源就是史前时代形成的文化生态格局。
本书为腾讯·大家签约作家陆波全新历史文化散文集,分为王朝旧迹市井迷踪山寺传奇三辑,探寻北京的历史遗存,爬梳古都的旧人旧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带领读者穿行于北京街巷深处,挖掘那些潜埋在城市缝隙和历史褶皱中的隐秘细节,赋予历史以生命气息和人文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