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视角,从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内在联系入手,重点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即双创)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以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原则与内容、遵循的规律、机制与途径、价值及新时代发展趋势等主要内容。立足理论与实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深远意义,是一本值得学习研究的著作。
书稿在前贤时修研究的基础之上,充分运用与《书》学有关的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全面辑佚《书》学材料,从中勾稽魏晋南北朝《书》学的特点,发见魏晋南北朝学术史上的争论及其表现,并探究这些争论的原因及影响。在材料辑佚的基础之上,系统梳理魏晋南北朝《尚书》版本传承和注疏传承,并对其中重要版本或涉及版本的《书》学公案予以研究。另外,作者对魏晋南北朝《尚书》学有代表性的专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包括对王肃《书》学的研究、对孔传古文《尚书》的研究、对陆德明《尚书释文》的研究,等等。
林德尔·戈登以其扎实的考据功夫、敏锐的洞察力、丰富却有据的想象力、精准细腻的文字,捕捉到了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文学先锋伍尔夫生命中“存在的瞬间”,并将其化作“一圈光晕,一个半透明的气囊”。这部弗伍尔夫传,丝毫没有从外部去切割、划分、再现一个传奇女作家的生命历程之感,读者仿佛直面着一个活生生的有机体,一件圆融的艺术品,一颗充满诗性的心灵,每一字一句的精雕细琢,每一次对作品的阐释、对素材的征引、对史料的考证,每一处暗示和留白,似乎都在随着这个有机体自身的节奏呼吸、流淌、搏动,它们指向的是一个
“正说”是针对“戏说”而言。上世纪80年代以来,长达20年间,中国的影视和文学作品,对中国古代史,特别是对明朝历史、清朝皇帝和清朝宫廷,情有独钟,戏说成风。既引发了民众对清史关注,又使得人们对之疑惑不解。人们普遍期待正说清史,如同“久旱望甘雨”。“正说”讲的是历史,“戏说”编的是故事。小说家、影视家对清史、清帝、清宫进行戏说,塑造人物,编创故事,那是艺术家们的一。对受众来说,看“戏说”时应知道这是“戏”,瞧的是热闹,不可以当真。史学家对清史、清帝、清宫进行正说,传承历史知识,提高文化素
本书以二十四节气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春、夏、秋、冬四个篇章,深入挖掘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描述江南四时风物,介绍有关二十四节气的民间风俗以及非遗文化等,并附有具地域特色的插图,以丰富的细节和鲜活的文字,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本书共7章,旨在探究古希腊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每一章都有帮助熟悉概念的术语,并提供与本章主题有关的人物传记。为每章的主题挑选文化人物是一项有趣而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一些人物如荷马和亚历山大大帝是不能遗漏的,本书挑选了一些对古希腊社会造成不同影响的人,他们的经历常常反映了有较高地位的古希腊人的观点。本书没有挑选在其他书中出现的伯里克利,而是选择了他的情妇阿斯帕西娅,她甚至不是雅典人。萨福为男性主导的希腊文学做出了“女性的贡献”。宙斯的传记讲述的是其“离经叛道”的故事,他的故事让我们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