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包含六章内容,即“磨炼灵魂,提升心志:为什么要工作”“让自己喜欢上所从事的工作:如何投入工作”“以‘高目标’为动力:持续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持续就是力量:抓紧今天这一天”“追求‘完美主义’:怎样才能出色工作”“‘创造性’地工作:每天都要钻研创新”。《干法》首次完整阐释了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对于工作的看法、做法。《干法》既是稻盛先生70多年工作经验的总结分享,也是被多家企业的成功实践证明了的正确哲学。《干法》从字面上看,似乎是讲述如何有效工作的方法,但本书的重点在于,推动人们关
本书立足于对康德的启蒙定义的反思,力主一种关于人及其与世界关系的启蒙新立场,在德国古典哲学启蒙辩证法的基础上,通过探究马克思关于合理启蒙、理性启蒙、德性启蒙、真诚信仰、形而上学、理想主义、犬儒主义等方面的见解,展现历史唯物主义的启蒙辩证法。“矛盾”“物化”“外推”“自然”“历史”“虚无及其超克”等,构成这种启蒙辩证法的关键范畴;如何合理看待自然、历史、主体性、物化和超越性信念,如何超克制度和精神层面的破碎性、无根性,成为其关键问题。通过与无政府主义者(如施蒂纳)、尼采以及法兰克福学派思想家霍克海
本书从英国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乔纳森·休斯的生态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出发,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性维护与生产力的生态化发展为研究重心,通过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深入挖掘、梳理,回击了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缺失生态关怀的言论,维护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性层面。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产力的生态化发展走向,揭示了生产力生态化发展不仅是解决生态问题的必然选择,更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可能性前提。
本书深入探讨了哲学与时代、历史、文化价值、社会转型以及学术研究方式之间的密切联系和互动关系。作者俞吾金,作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的终身教授,通过发表在《探索与争鸣》的二十篇学术论文,阐述了哲学不仅是对过去事件的总结,更是对未来发展的预测和指导。他强调,每个人都以独特的方式参与并塑造自己的时代,哲学家应积极参与社会现实,推动精神生活的发展,守护核心价值,实现民族复兴。首先,本书批判了历史主义的三种表现形式:历史偶像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构主义,指出这些倾向导致人们偏离历史的本质,沉湎于表
本书内容包括: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究竟是什么;从苏东坡名为《自题金山画像》的诗中,你觉悟到什么;人应该为什么活着;人生应该怎样活着:活出本真的自己!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想你所想、做你想做、爱你所爱;真善美,人生的自我需要;幸福人生:从改变自己开始等。
平等的核心问题是“什么要平等”。收入平等主义者要求收入平等,福利平等主义者要求福利平等,古典功利主义者主张对所有人的效用赋予平等的权重,纯粹的自由至上主义者要求所有的权利和自由都平等分配。有人要求平等地衡量每个人的效用,本书介绍了不同的主张及支撑其主张的理由,并对其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并探讨了平等的一般特征。那么,什么是平等中不变的属性?本书集中关注了可获得有价值生活内容的能力的平等,并探求评估社会制度设计上是否要追求“公平的正义”的分析方法。
《哲学研究》是体现维特根斯坦后期思想的重要著作,在其生前并未出版,但其中思想极大地影响了二十世纪西方主流哲学,特别是日常语言学派。全书包括两个主体部分,以札记的形式构成,其论述大致围绕语言活动进行。维特根斯坦认为,不可能存在理想的语言,他强调语言的实际运用,将语言的意义看作语言的使用,以“语言游戏”、“家族相似”、“生活形式”等概念颠覆了其前期《逻辑哲学论》中有关语言、心灵和世界的思想。现在为人所熟知的“鸭兔头”、“捕蝇瓶”和“甲虫”等有趣的思想实验,皆出自本书。
本书是对理性的、个人主义的独白式自我的批评。作者引用语言学家和文艺批评家的观点以及后现代女性主义理论,揭露西方白人男性文化之外的其他文化受到的压制。这种压制阻碍社会科学的发展,尤其困扰心理学对人性的理解,并使弱势团体在课本、刊物和大众读物中被塑造成强势集团所希望的形象。本书的观点令人信服并极具解放性,对社会科学的发展以及被压制的他者具有重要意义,它将改变我们对人性的理解。
1.主要内容:每课内容包括学习目标、知识结构、课前预习题、课中重难点解析、课后巩固题、实践活动记录等内容。2.主要特点:拟采用双色印刷,按教科书章节顺序编写。其主题以历史时期为序,以我国古代发明创造的具体事物或实施的工程为主要对象,包括垄耕、司南、曾侯乙墓编钟(青铜器)、璆琳(玻璃)、都江堰、蜀锦、蔡侯纸、赵州桥(石拱桥)、江东犁、军用火药和火器、名窑瓷器、活字印刷、宝船、祈年殿等课。3.选题价值: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巩固所学;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中华民族先辈的工匠精
本书结合新近出土文献,采取经学与哲学结合的方法,梳理《孝经》学发展的义理脉络及其与哲学思潮的内在关联,尝试在文献的掌握、思想史的分析、《孝经》学本身问题意识的寻绎等方面实现突破,深刻揭示《孝经》与儒家孝观念的真精神,澄清近代以来附加在《孝经》与孝观念乃至儒学、中国文化之上的一些误解;并通过对现代性忧患的分析,在古今之辨的视域中,彰显儒家孝思想蕴含的现实价值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