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子产与春秋时期的政治转型”(项目号:14FZS020,已结项)的研究成果。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已有不少学者有过精辟讨论,与此同时,在这个问题上,也还有继续探讨,将研究深化、细化的必要,要从具体的历史事象的演化、变迁中,从其时社会成员的行动与反应中,去清理出演变的脉络,寻找变革背后的推动力量。本书以子产研究为线索,将微观的子产个人历史的研究与宏观的春秋社会政治转型史研究相结合,在揭示子产政治活动与思想观念赖以产生的历史土壤同时,深入阐释春秋政
本书是温州大学华侨学院主办的国内第一本以“华侨华人学”为主题的学术辑刊,基础是温州大学所设立的国内第一个交叉学科“华侨华人学”一级学科硕士点。辑刊下设“华文教育教学教法”、“中华文化海外传承”、“区域国别华文教育”、“华侨华人与国际移民”等议题,旨在促进欧洲华侨华人研究与华文教育高质量发展,探讨新时代、新科技、新形势下欧洲华人社会与华文教育的发展趋势。学者们通过深入思考和研究,勾勒了欧洲华侨华人发展动态,分析了欧洲华文教育现状困境,探讨了促进新时代华文教育和加强海外华裔青少年身份文化认同的新途径
美国与菲律宾两国之间关系属于典型的非对称型同盟关系。1898年美西战争美国获胜,美国自西班牙手中获得菲律宾作为其亚洲唯一殖民地。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中,美国对菲律宾的政治制度、经济结构、语言文化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的改造。二战结束后,美国给予菲律宾独立,两国建成友邦。在冷战初期,美国便通过《共同防御条约》将两国关系从友邦转为安全同盟,美还通过缔结《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及修订美菲之间经贸协定等方式,有效强化了同盟管理,巩固了美菲同盟。美建立美菲同盟的外交决策,旨在实现亲美政治、健康经济、美控制下的
本书主讲9部含有丰富人文修养资源的儒家元典:《诗》、《书》、《礼记》、《易》、《左传》、《论语》、《孟子》、《孝经》、《荀子》。作者拟在介绍儒典主体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古今举例、现实亲证、讨论问答、课后思考等方式,剖析其中名言、故事隐含的哲理,探索当前学界热点议题,介绍儒典基本阅读方法。藉此,揭示儒家思想主要特征、核心精神,提升闻者的传统人文素养,增强读者的辩论思维能力,促使其形成一种情理相谐、刚柔相济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从容面对人生,以道乐观世界。每讲之后附一些讨论思考、参考书目和趣味常
本书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和理论指导下,以问题为导向,以明代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治理和基层社会的回应为切入点,着重考察明代地方政府在赋役财政、地方教化与社会治安等三个方面的施政方针及其在基层社会的实现效果。探讨明代基层社会主导势力的变化及其对基层社会治理措施的影响。其中明代上供物料办纳方式的变迁、乡饮酒礼问题和佐贰官的捕盗治安职能等方面以论文的形式发表。 本书学术性强,有助于探索明代地方社会治理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
本著主要以新材料、新问题为中心而开展的有关中国史,尤其是关于从唐代开始直至当代历史问题的新研究,整个研究内容涉及两大部分,其中一部分为研究篇,该部分是对有关日本天理大学图书馆藏汉籍纸背宋代文献、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藏清代传牌、新见晋冀鲁豫契约等新材料,以及《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等材料所见新问题的考索。第二部分则是对新近发现的鲁北官方、民间文书的整理。通过相关研究,不仅向学界提供了作者所关注、发现的最新史学材料,且探讨了有关新的历史问题,推进了中国史研究的新发展。
本书所考察的是唐宋乡村控制问题和宋代乡村农户问题。作者意在从乡村社会的政治结构切入,研究唐宋的转型,或者唐宋的变革。作者对此问题的讨论并未循着以往的形式化思维,而深入到普通农户的社会生活史中间,通过感性的观察和理性的分析来认识这个变化时代发生的事件与历史意义。从2006年初印至现在已经15年了,基本观点仍然有意义,研究方法也仍属前沿。学界对本书的关注点也一直在。因此,以修订本的形式再版,在国内外发行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本书跳出西方史学研究窠白,纵览新加坡从古至今的历史,重新发掘、整理和解读了新加坡在中华文明、马来文化、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及西方文化的交叉影响下形成的兼容并蓄、融合东西的独特思想与文化。
民国奇书。一部湘西王的高原生死记,一代人杰的旷世绝恋,一百年前西藏的真实记录。本书约18万字,写于1936年,1938年出版,后由著名史学家任乃强先生发现和推广,并做细致校注,是“湘西王”陈渠珍1909—1912年在西藏的历险记录,讲述了他与藏族女子西原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记录了记百余年前藏地风云事件和人文习俗。陈渠珍,民国时期因独占湘西而被称为“湘西王”,贺龙曾是他的部下,沈从文做过他的书记。他与民国总理熊希龄、沈从文并称“凤凰三杰”。1909年,英军入侵西藏,西藏地方向清廷求援,驻
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帝爱国运动,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天津爱国青年学生和各界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积极参加一二·九运动,投身抗日救亡洪流,书写了激情洋溢的历史篇章。本书汇集二十余篇相关文章,从回忆篇、访谈篇、传承篇三部分展现了一二?九运动在天津的发展与影响,将天津青年学生和各界群众积极参与抗争的情景展现出来,既彰显了抗日战争年代天津人民不屈不挠英勇斗争的精神,也为了今人进一步认识与了解一二?九运动在天津提供了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