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实现碳中和的基本逻辑入手,系统总结了气候变化的科学认知与应对进程,然后阐述了碳中和的基本概念与内涵,进一步讲述了碳中和管理的理论、方法与实施路径,最后介绍了碳中和领域的政策设计与实践应用。本书注重基本理论和实际应用相结合,紧密围绕碳中和管理基本问题展开,是指导各界人士对碳中和理论、方法和实践形成系统性认识的基础教材。
本书指出了构建中国特色情报学三大体系的必要性,全面梳理了中国情报学学术史,分别从中国特色情报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提出了重要观点和对策建议,最后指出中国情报学学科未来建设道路。本书紧密联系中国社会发展需要,对推进中国特色情报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为构建中国特色情报学科学体系提供有力理论指导和坚定学术支撑、对中国情报学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书系国内全面论证中国特色情报学三大体系建设的首部专著,具有重要的学术创新价值与研究方向引领作
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科技考古工作者和文保学者以及相关考古学者的论文集。本书从科技考古的不同领域和角度,对我国近些年来田野考古发掘出土的遗存进行多种科技考古方向的研究分析,这些研究方向包括植物考古、木材分析、人骨考古、食性分析、动物考古、冶金考古、陶瓷考古、玉石器考古等。同时,有学者对人骨考古的古病理学研究和实验室考古的方法技术展开归纳,并进行理论研究的讨论。还有学者对近年来在人骨考古、环境考古、石器微痕分析、玉器研究等的新进展、新成果进行了总结,对新出版的考古书籍进行社评。本书还包含了国外近年
本书采取了独特的“对照式”结构,揭示了沈括大起大落的仕宦生涯,与贯穿其一生研究的“闻见主义”立场之间的联系。既是人物传记,也是对哲学观念的探索。作者将沈括本人知识论的形成置于其自身的生命历程中去理解,从而在更开阔的近世中国思想史的视野下,在关于中国知识论的广泛叙述中,去呈现沈括与同时代人迥然有别的认知模式。
本书讲述了瞿秋白的革命历程就义后历史评价的波折,妻子杨之华和养女瞿独伊的经历。附录《多余的话》、杨之华《忆秋白》等。
天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至为神秘且神圣的内容,对世俗权力转移与社会生活影响极深。著名学者江晓原教授是中国第一个天文学史博士,中国第一个科学史系的创建人,更是当今国际学界中国天学研究的领军者。 本书集作者40余年研究之功,从天学的哲学基础、运作模式,以及天学与政治、星象、历法的关系和中外交流等方向,全方位展示传统天学的内容、意义与社会影响,为读者提供了一本全面深入了解中国传统天学史的学术大众化之作。
·
《采果集》,是泰戈尔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的一部新作。纯朴归真的文字,流露出对大自然和生命的挚爱,向大自然伸手采撷生命的果子。泰戈尔的诗里,没有寒冷无情的冬天,也没有惊慌恐惧的黑夜,灿烂的阳光、明媚的春天洒满了整本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