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新闻“缘”又“圆”》这本书,坚持真实、朴实、平实的写作三原则。从头至尾,每一个故事、每一段经历,都是真实的;语言风格上,力求明白如话,通俗易懂接地气,是朴实的;同时,就“案”说理,由浅入深,尽力体现独特的思想见解,让读者开卷以后,或多或少有所收益。
复旦大学资深教授陈尚君的《我认识的唐朝诗人》,文共30篇,前25篇是写一个诗人或者闻名诗人的人生一段,后5篇是一篇写几位诗人的,比如诗人家族、宰相诗人、诗人夫妻,等。全书涉及诗人五十余位,作者立体而全面地勾勒出唐代诗人真实人生的画卷,介绍诗人不同的生命历程和诗歌成就,同时就诗人走过的悲欢人生解说他们的作品。
国内对胡适的认识和研究,从批判胡适反动思想到改革开放后重新认识与评价胡适,再到后来胡适研究专题学科的兴起,几经浪潮起伏。复旦大学学者朱文华教授深入参与了后半程,成为胡适再认识再研究的有力推动者,学界影响深远。 本书是朱文华教授研究胡适的主要成果。全书用事实和史料来论述胡适的文学主张、思想特质与治学方法,提出自己的观点,以期为读者厘清胡适的是非功过,重审近现代学人的文化使命感与民族反省精神。
本书遴选了推动生命科学发展进程的100位重要科学家,他们所做的事或开创生命科学之先河,或引发人类思想认识革命,或改变人类命运,或提升人类生活质量,总之,他们在人类科学发展史上留下了一串串不可磨灭的印记。这100位科学家,按照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生理学、进化生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生态学这10个生命科学主要分支学科分10章介绍。每章以时间顺序简要介绍了这些科学家的生平、成长经历、科学事迹、科学贡献、科学精神以及涉及的生命科学相关理论知识与技术方法等,并且提供了相关参
北京城建城的历史悠久,北京作为都城的历史同样悠久。本书系统介绍了老北京都城建设的沿革,将老北京光阴的故事诉诸笔端,娓娓道来。本书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追根溯源元大都都城的修建。从元朝的至元三年到至元八年,五年元大都的都城建造完成。第二部分北平战事:元大都的改造与永乐迁都。介绍明朝永乐年间,迁都北京的起因与过程。第三部分改建都城:北京内城现雏形。介绍了明朝正统年间,阮安尽心尽力完成北京都城的改建工程,以及他还完成的一些重大工程。第四部分保卫都城:瓦剌的崛起与明朝边防的削弱。蒙古的瓦剌大
本书以实地考察和相关文献资料为据,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图像采集、数据测量、线图绘制等第一手资料;探析和考辨了“三大士”与十八罗汉群像题材组合的造像思想来源和信仰转化;分析了崇庆寺宋塑的世俗化艺术特征和罗汉像“温润含蓄气象”的时代审美意蕴。长子崇庆寺宋塑造像乃至山西北宋佛教造像艺术,充分反映了北宋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集中体现了佛教宗派之间、佛儒道之间圆融的美学思想,传达了佛教“觉悟人格”和与儒“共同治世”的人生审美理想。
本书内容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上编,商代考古的论文14篇,既从宏观上总结数十年来殷墟地区商代考古发掘的收获,也从微观上对殷墟发掘中发现的一些遗迹(如基址、墓葬、车马坑等)及遗物(如青铜礼器、兵器、刀等)进行具体的研究。下编,甲骨学与文字学的论文26篇,内容涉及甲骨的整治与占卜;甲骨文的分期断代;殷墟新出土的甲骨文的考释、研究;论述甲骨学与考古学的关系,并将二者结合来研究甲骨文的字义及卜辞中的相关内容,进而探讨商代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对殷墟出土的陶文进行整理与研究;对中国文字起源问题进行探索。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杜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老杜”。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少年时代过着较为富足的游历生活,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为实现心中的抱负,他来到长安,然而多数努力付诸流水。安史之乱爆发后,他虽然四处漂泊,但依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本书详尽地展现了杜甫曲折的一生,生动地再现了唐朝由盛而衰、急遽转变的社会现实。
本书首先从史源的角度阐释了“经典”概念的诞生和变迁,经典阅读的价值与意义。然后按照我国传统知识分类体系,分经史子集四部对经典要籍进行了导读。最后介绍了文史类工具书、推荐书目的用法,为读者进一步探索提供了工具。
1.《宋词一阕话古今(典藏版)》以宋词为切入点,通过宋词背后的故事,将诗词歌赋、名人典故、历史知识等串联成一张有机的大网。2.一根主线串起两宋词人,支线辐射上下五千年。3.全书气势恢宏、语言幽默,通过诗词与历史映照现实与人生,令读者感同身受、不忍释卷、拍案叫绝!4.从学龄儿童到成年人,从原本畏惧诗词与历史的人到文学历史爱好者,都能从中找到兴趣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