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建融,上海大学教授,上海市十五规划文学、艺术、新闻学科评审委员,《辞海》(2009年版)美术学科主编。当代中国画的发展,一直处于相比于以前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更加严峻、更加错综复杂的形势之中。由于中西文化的大规模交流和碰撞、价值观念的变更、美术教育的普及、国难的压迫等,使得中国画的生存面临着多种选择的可能性和困难性。本书挑选了黄宾虹、齐白石、林风眠、张大千、潘天寿、傅抱石、李可染、吴湖帆、刘海粟、徐悲鸿十位画家作为案例,引导读者认识当代绘画和画家。
本书是《掌故》系列书的第十集, 延续前九集的内容风格, 立足相关史料, 聚焦近世以来、百余年内的文坛、学林、艺苑、政界的人物与故实, 发微索隐, 探寻真相, 以丰富我们对相关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了解。本集收录白谦慎《忆刘九庵先生》、谭苦盦《孟森之死》、宋希於《周肇祥退谷得失记》、陆灏《签名本琐忆》、荣鸿曾《杨联陞·赵如兰·“琴人图”》、樊愉《我的母亲庞左玉》、赵珩《丛碧先生几页诗稿的补注》、蔡玉洗《想起高晓声》等十六篇文章, 图片约一百幅。
本书是纪念鲁迅与左联相关人物活动的专辑, 特设“鲁迅与左联“专栏, 邀请海内外学者就鲁迅与左联相关人物, 如冯雪峰等撰写相关论文, 深入挖掘左联的相关历史和事件。本辑还包括”灯下漫笔“”鲁迅同时代人研究“”鲁迅作品研究““史料·辩证”“鲁迅与期刊”“读书杂谈”等专栏, 从不同角度, 不同侧面反映了目前国内外最新最前沿的国内外鲁迅研究状况。整体来说, 本书研究内容丰富, 研究课题富有新意, 史料翔实、论述严谨, 学术价值比较高。
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唐朝著名思想家、著名诗人。唐永贞元年,意气风发的贵族子弟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史称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为绍州刺史,未及任又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又贬为柳州刺史。后病死于柳州任上。虽然柳宗元一生中的大部分岁月都处于抑郁不得志的状态,但是他不仅勤于著述,也关怀民间疾苦、清正为官。本书以生动的文学语言讲述了柳宗元在困苦环境中成就杰出文学伟业的曲折经历。
欧阳修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他出身孤寒,自画荻识字起,便与文字结缘,又因杰出的文学才华而步入仕途,在政坛中跌宕起伏,最后成为令人仰慕的文坛领袖和朝廷重臣。他作为北宋文学巨擘的地位早已毋庸置疑, 1057年科举考试的主考官,一手提拔了苏轼、苏辙、曾巩、张载等人,成就了北宋文化最为辉煌的一代。在政坛上,他立朝蹇谔,不以个人得失而放弃原则和理想,在波诡云谲的朝堂纷争,他既收获了赞誉,也蒙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羞辱;他既赢得朋友,也失去过友谊,甚至结下仇怨。这本传记从他一生的主要经历入手,以
如果要挑选一位最受现代人关注的古代文学家,也许非苏东坡莫属。作为中华奇人,从享受尊荣到跌落谷底,人生奇崛陡峭,千年热议不绝。
苏东坡是北宋第一高产作家,有关著述可谓汗牛充栋。言说其人遂成为至难至易之事:难在海量资料披览无尽,作业俱已周备;易在几成共识相互借鉴,最可敷衍成书。自现代作家林语堂的苏传问世,可说高标卓立,追随者众,蹊径难寻。苏东坡就此成为当代人熟悉的概念:面目固定笑容可掬,诸事重叠大同小异。
张炜以十数年深研之功,兼诗学、写作学、文学批评、作品鉴赏、历
世界遗产是人类共有的宝贵财富,它体现了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和自然多样性,承载了人类保护和传承遗产的共同责任和美好愿景。本书旨在突出中国世界遗产的独特价值,探索中国特色的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发展之路,推动中国从“遗产大国”向“遗产强国”转变,进而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具体来讲,本书主要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作为研究的出发点,结合国际竞争新格局和中国世界遗产价值特性,尝试构建以遗产生产力、遗产消费力、遗产支撑力、遗产传播力、遗产管理力和遗产创新力为主要内容的世界遗产竞争力评价理论体系,分别从国际
事物的存在,有时比人类更长久,它们记录了其创造者和使用者的生活,也为未来的记忆提供了沉默的见证。地中海交汇的洋流和文明也许改变了它们的外形,但即使破碎成碎片,它们仍然在无声地讲述。开启这段惊奇之旅,我们将看到远古世界的雕像和壁画,我们会前往许多时常被遗忘的地方,重新游览特洛伊、撒马尔罕和克里特岛;我们将探寻神话人物鲜为人知的一面,重新认识斯芬克斯、奥德修斯和美狄亚;我们将聆听历史伟人被遗忘的故事,重新走近亚历山大大帝、奥古斯都、提比略以及许多其他名人。从史前人类到伊特鲁里亚人,从罗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