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包括:吕洞山人文地理溯源、吕洞山远古传说、吕洞山敬祖思源、吕洞山盘瓠遗风、吕洞山浪漫故事、吕洞山五行苗寨、吕洞山传统饮食、吕洞山民居建筑、吕洞山文化苦旅。
本书从历史的角度, 真实地再现了北宋由王安石变法引发的一系列政坛动荡, 从中可看到苏轼颠沛流离的悲惨一生, 以及他面对坎坷磨难时的乐观豁达。
本书以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95周年校庆为契机,广泛开展校友访谈活动,倾听校友心声,激荡智慧和思想,凝聚校友力量,促进学校发展。走访的校友中,有年至耄耋德高望重的老一辈,也有在工作中暂露头角、年轻有为的70、80后;有在金融圈发挥着举足轻重影响的行业大咖,也有在平凡岗位上兢兢业业的普通工作者,形成了以第一人称口述的方式的访谈文稿,围绕“立信因校友而辉煌,校友因立信而荣耀,立信伴我成长,我为立信添砖加瓦”的主题,献礼95周年校庆和创始人潘序伦显示诞辰130周年。
本书不仅细述了史怀哲个人的生活历程, 也对当代道德思想、科技文明等议题有所批判。读者于字里行间能不时感受到史怀哲流露的悲悯精神, 更令人动容的是他的哲学观, 后来也发展为其一生的核心思想, 他称之为“敬畏生命”。本书既是一部史怀哲的生活记录, 也是一部非洲中部的民族志。
明孝陵是六朝古都南京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也留下了许多难解之谜,本书内容包括:朱元璋为何选择钟山为长眠之地、明孝陵神道是否依照北斗七星之谜、古代谒陵礼制要求之谜、明孝陵地宫之谜、康熙乾隆为何屡谒明孝陵、下马坊至大金门历史故道的走向之谜等。 本书将以浅显流畅的文字,图文并茂的形式为读者一一作出解答,即便个别谜团于书中未必会有确定的答案,也无妨于读者从中获取有益的启示与想象的空间,从而引发探索和研究的兴趣。
《20世纪中国历史学(修订版)》系探讨20世纪中国史学演变的专门之作。全书以史料派、史观派的分野作为内在线索,将百年中国史学分为19001929年、19291989年、19892000年三个时期,从问题出发,以新史学与新汉学的百年轮回为主线,主要立足于这一时段各派史家对史学内涵的不同理解,以及由此造成的理念、方法、门径上的分歧,进而就这种差异对史学建设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加以分析,勾勒出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的基本轮廓,填补了中国现代史学研究的一项空白。
本书从古希腊罗马的东方猜想出发, 细述罗马教廷与中国的早期接触、马可·波罗及同时代人对中国事情的细致讲述、文化复兴至大航海时代的东方印记、16-18世纪传教士对中国的介绍和欧洲汉学的兴起、中华文化对启蒙运动及欧洲社会各方面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全面而系统地梳理了19世纪以前西方文明对中华文明的接触、认识和了解, 细致而深入地探讨了中华文明对西方文明的发展所起到的间接或直接的影响。
本书从古希腊罗马的东方猜想出发, 细述罗马教廷与中国的早期接触、马可·波罗及同时代人对中国事情的细致讲述、文化复兴至大航海时代的东方印记、16~18世纪传教士对中国的介绍和欧洲汉学的兴起、中华文化对启蒙运动及欧洲社会各方面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全面而系统地梳理了19世纪以前西方文明对中华文明的接触、认识和了解, 细致而深入地探讨了中华文明对西方文明的发展所起到的间接或直接的影响。
柯林武德被誉为20世纪最著名的历史哲学家之一,其遗作《历史的观念》曾为其赢得无限声誉。而《史学原理》是柯林武德生前计划作为《历史的观念》的姊妹篇共同出版的另一卷历史哲学著作,并对其寄予厚望,甚至视为毕生之作。遗憾的是,柯林武德生前只完成了写作计划的大约三分之一,且手稿始终未被后人发现。 1995年,牛津大学出版社宣布发现《史学原理》手稿,本书即根据这份手稿编辑而成,同时还增补了八篇柯林武德在20世纪30年代写作的未发表的手稿和笔记。在这些手稿中,柯林武德进一步阐发了他关于历史学的性质、对象、方法
本书共分三部分:淑英忆旧、其人其事、唱段精选。主要内容包括:春风化雨 永驻心田;永远的纪念——缅怀小平同志;艺无止境;我在唱腔设计中的几点心得;杨淑英艺术生活散记;从小搭档到老合作——我所认识的杨淑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