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青少年学习Arduino 编程、创造科技作品的快速入门书籍,通过循序渐进的实战项目设计,引导青少年动手做项目,锻炼逻辑思维能力,提高科学素养。内容主要包括电子电路常识、Mind+ 图形化编程方法与Arduino UNO 主控板等基础知识,以及基于Arduino UNO 主控板的控制实现,简单电子元器件如LED 灯的控制、超声波测距等传感器模块控制、电机驱动等执行器模块控制、数码管显示等显示器模块控制,并通过智能节能风扇、智能火灾报警系统和智能倒车雷达等3 个综合项目,带领读者领悟Ardui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多学科诊疗模式在复杂疾病中的应用和实践,内容不仅涵盖麻醉科的基础知识,还结合其他科室的手术特点,为麻醉科医师提供了全面的诊疗思路和方法。书中病例涵盖了妇产科、心血管、头颈部、骨科、胸科和腹部等不同种类的手术,每个章节都以具体的病例为载体,如先天性心脏病右心室双出口患者的剖宫产术、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三尖瓣成形介入术等,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指导性。
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手段,碳金融市场的有效性对促进生态经济和谐发展至关重要。新兴专业化的碳金融市场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系统,受宏、微观复杂因素影响,科学的碳资产风险定价,以及市场激励型、命令控制型、公众参与型碳规制的协同治理,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本书从宏观层面分析国内外碳金融市场的演进历程和内在逻辑,从中观层面构建碳金融市场风险定价的系统理论框架,探究多源因子结构、多尺度复杂网络特征和高阶矩属性在碳金融市场风险与价格联动机制中的作用,从微观层面剖析各类碳规制工具的微观协同治理机制。
本书论述作者的课题组在建筑高强结构钢材料力学性能方面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科研成果,研究的钢材类型包含建筑高强结构钢系列产品中相对低强度的Q460结构钢、中等强度的Q690结构钢和较高强度的Q960结构钢。本书具体内容包括:高强结构钢高温下力学性能,高强结构钢高温后力学性能,考虑拉伸速率影响的高强结构钢高温下力学性能,考虑应力水平影响的高强结构钢高温后力学性能,高强结构钢高温下蠕变性能,高强结构钢高温下和高温后力学性能指标计算,高强结构钢高温下应力?鄄应变关系及蠕变模型。本书内容新颖,系统实用,
志愿者地理信息(VGI)数据质量评价对于确保数据准确性、评估数据价值、推动数据质量改进、促进数据共享与协作,以及支持科学研究与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本书围绕VGI数据的特点、怎样理解VGI数据、有关地理信息数据质量的描述,以及VGI数据智能评价方法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本书致力于系统全面地解释VGI数据质量智能评价相关理论与技术,内容丰富广泛,涵盖经典的对象相似性计算方法、场景相似性计算方法、VGI数据智能评价方法体系,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VGI数据质量智能评价应用。
本书探讨了物理教育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强调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保持质疑和分析能力,理解科学知识的适用范围。书中系统分析了如何在理解物理概念与保持批判性思维之间取得平衡,揭示批判性思维的形成机制与影响因素,并提供教学策略和实践建议,助力教师引导学生在理解与批判中交替推进,深化物理认知、提升科学素养。
本书围绕嵌入式系统的组成,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对嵌入式系统进行全面深入的介绍,着重讲述嵌入式系统的操作系统移植、系统编程和驱动开发等内容,并加入大量编程实例和开发流程以帮助读者快速掌握相关知识,最后简要介绍嵌入式系统发展趋势和未来研究重点。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是滑坡治理的主要技术类型,但是对河(库)岸滑坡而言,滑坡体大部分处于周期性浸泡状态,滑坡体易产生不均匀沉降变形,使得传统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的锚索易受到地下水腐蚀并承受不均匀沉降变形产生的附加应力;对于山坡表层大型崩塌堆积体滑坡,基岩埋深大,锚索预应力施加困难。为了消除腐蚀作用和附加应力对传统预应力锚索抗滑桩预应力锚索的不利影响,本书通过对抗滑桩常规设计方法的梳理,融合悬臂抗滑桩和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的优点,研发了竖向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新技术。分析了抗滑桩的耐久性问题,提出了滑坡蠕变和水库
无限维耗散动力系统是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与其他数学分支均有广泛的联系,而且在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中有广泛的应用。本书主要介绍无限维耗散动力系统并应用于不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主要内容包括无限维系统的全局吸引子、指数吸引子和惯性流形的基本概念、存在性、构造原理和稳定性,Lyapunov指数和吸引子的Hausdorff维数、分形维数等经典结论。所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算子半群理论、球覆盖定理、弱收敛方法和Fiber吸引压缩定理等。这些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可以为读者进一步学习、研究无限维耗散动
本书从全可编程片上系统(APSoC)器件的概念和结构特点入手,介绍典型APSoC器件——Zynq-7000系列高性能嵌入式芯片的体系结构和片上资源,包括对其两个主要组成部分[可编程逻辑(PL)部分和处理系统(PS)部分]的结构,以及PL、PS两部分协同设计为嵌入式系统设计带来优势的详细介绍。此外,本书分别详细介绍PL、PS两部分各自单独开发和协同开发的方法以及软、硬件工具,并通过大量的开发实例,向读者展示了基于APSoC的高性能嵌入式系统的详细设计思路、方法和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