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和服务经济的繁荣使行业融合发展的趋势不断加剧,开放共享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通过加强与其他各角色参与者的互动建立竞争优势。服务生态系统是A2A导向的,强调价值通过互动产生,将广泛的经济社会参与者纳入资源整合者和价值共创者的范畴中,成为探索企业竞争优势形成的新视角。近年来,服务生态系统的实践不断丰富,在2024年Brand Finance公布的全球最有价值品牌排行榜中,居前3位的(苹果、微软、亚马逊)均是具有生态系统视野、拥有主导生态系统能力的企业,从服务生态系统的
近年来,突出大学生主体性和自觉性特征的自我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不断得到教育界的关注和重视。与此同时,从自我教育的微观层面来讲,大学生自我评价在其自我教育活动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也愈加凸显。本书从大学生自我评价能力概念、能力构成、发展特征、培养目标入手,通过构建大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结构模型,编制大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现状调查问卷和大学生自我评价能力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开展大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并深入分析大学生自我评价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最终提出加强大学生自我评价能力培
清末官办存古学堂是以新式学堂办法保存国粹的创举,有全国性的规模和深远影响,却在日趋激烈的新旧之争中被时人和后人误解,处于“失语”状态。本书以存古学堂为中心,考察清季民初朝野以保存国粹为宗旨的办学努力,以钩摭史料、重建史实为基础,力求将群体与个案相结合,兼顾中央与地方,尽可能以“中立之心”将具体的人和事回置到历史现场,努力呈现一幅主干清晰又枝繁叶茂的动态历史图景,为深入认知那个激变时代提供一个具体而微的视角和例子。
本书从话语的形式和话语的理解入手,从话语难度、信息权重、信息结构、信息推进等方面探讨口译中的话语分析,从话语生成、话语整合、口译脱壳、口译分脑的角度探讨口译中的话语重构。本书希望提升话语分析与话语重构在口译教学中的受重视程度,发挥其在提升口译表现和效果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促进语言学习在提升人类认识世界、认识自我方面的重要作用。
本书以支付市场的供需分析为起点,以定价机制革新为顶点,以消费福祉评估为落点,构建起了贯穿“供需分析→定价设计→效应评估”的抛物线式脉络及架构。本书立足于现代支付体系的需求端和供给侧现状,针对现行定价机制存在的弊端,运用双边定价理论研究支付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创新和调节机制改革,采用微观计量方法评估支付科技的功能绩效。
本书致力于深化对马克思恩格斯生产力观的认识,从马克思恩格斯生产力观的整体性视阈出发,不仅肯定了生态生产力在其生产力观中的基础性、核心性地位,也恢复了马克思恩格斯生产力观的整体性。
本书将《管子》四篇看作是自成一体、具有典型黄老思想特征的文本丛来加以研究。在“文本结构”篇中,主要探讨《管子》与《管子》四篇的关系、《管子》四篇的篇名意义、一体性、经解体例及其作者与学派归属等议题。在“义理阐释”篇中,主要围绕道气关系论、身心修养论、秩序论三个方面展开《管子》四篇义理的分析、诠释。而在“思想比较”篇中,主要基于《老子》《庄子》《孟子》《荀子》建立与《管子》四篇的比较性视野,试图从他者思想的角度来理解《管子》四篇,厘定《管子》四篇的思想来源、思想特点、思想走向及其在思想史
《可持续生计与乡村发展》一书表明,生计方法是理解乡村发展的重要视角,该方法需要对政治经济学有很好的把握。在书中,伊恩·斯库恩斯回顾了生计方法的历史脉络,分析了生计方法与贫困和福祉研究之间的联系,讨论了生计方法的内容、潜力与局限。 这是一部极为重要的著作,简明而全面,专业而精准,结合了多学科的视角,适合所有读者阅读。
村落公共空间具有赓续文化传统、承载文化生活、增进社群认同、凝聚道德共识、传播主流文化等社会功能,是推进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本书以西南地区传统村落和特色村寨为主要案例,以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实施为目标导向,借鉴空间生产理论和文化地理学等相关知识,在分析公共空间建设与文化振兴耦合关系的基础上,调查乡村公共空间的文化功能,剖析乡村振兴中乡村公共空间解构的文化风险,进而提出公共空间建设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的基本路径。
本书在生育政策变迁和人口老龄化的时代背景下,较为全面地探讨了照料孙代型随迁中老年父母的群体样貌、迁居概况、身心健康、社会参与、双向代际支持、孙代照料观念、照料体验和照料意愿、留居养老意愿、家庭代际关系及随迁生活主观幸福感等议题,为人们认识该群体的生活样态等提供了知识增量。本书不仅关注随迁给中老年父母的晚年生活带来的阶段性阵痛,也展示了随迁对于家庭整体发展、家庭代际团结及个人养老选择等方面的正向影响,还为增进该群体的生活福祉提供了政策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