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十八世纪普鲁士的著名君主弗里德里希二世的《论德意志文学》(1780)为主要构成部分。在本书中,弗里德里希二世对德意志文学的探讨不仅包括如今所谓纯文学的部分(语言、戏剧、诗歌等),还包括哲学、修辞学、历史写作、道德哲学等,甚至会涉及一国之内文教体制的改革建议。
本编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论德意志文学》以及主题相近和相关的文论;第二部分是他在古典文学(尤其是路吉阿诺斯)影响下创作的亡灵对话;第三部分是两篇悼词(分别纪念伏尔泰、拉美特利)。
天宝·格兰丁出生于1947年,那时孤独症刚刚被命名。几十年来,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患病率一直在攀升。2023年的报告显示,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患病率在美国8岁儿童中达到1/36。天宝经历了人们对孤独症认识的各个阶段的转变过程,而今天,孤独症研究正从心理学转向神经学和遗传学方面,新技术的发展将会带来新的希望。带着对孤独症科学研究前沿的了解,面对孤独症领域新的革命,天宝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带领我们开始一场惊心动魄的思维旅行。在《孤独症大脑》一书中,天宝讲述了孤独症领域神经影像学和
梁满仓先生是研究三国魏晋南北朝的专家,在三国史领域深耕多年,在学术界和读书界都有广泛的影响。本书选取了梁先生研究三国史的文章十五篇,以人物研究为主,深入浅出,通过讲历史人物故事来谈历史事件。本书突破以往三国人物的脸谱化、程式化倾向,呈现了人物在不同历史环境下的多重性格、多重特征。本书涉及的人物包括曹操、荀彧、吕布、董卓、关羽、魏明帝、诸葛亮、庞统、孙权、朱然、司马昭等,通过史料分析:作为一介武夫的关羽为什么与春秋结下不解之缘,读春秋的动机是什么;吕布杀董卓、丁原是其反复无常的性格所致,还是
这本介绍如何讲好生活中的经济学知识的图书。它从教师的角度,讲述了教师在课堂上如何深刻与通俗一体、实用与有趣并重地来讲授这门课程,书中介绍了一系列可操作的、很实用的授课方法和技巧,非常适合做经济学教师的案头参考书。另外,书稿内容通俗易懂,语句逻辑严密,也很适合大众阅读,尤其是经济学爱好者。
《园林赏石艺术初论》共六章,先界定了园林、景石、赏石、园林赏石等概念,再系统地对园林赏石构园用途、园林赏石置景艺术、园林赏石形式美法则、园林赏石美感营造进行了阐述,内容涉及园林赏石审美心理、园林赏石石种、园林赏石中国风骨、园林赏石时代化、园林赏石特色论等。该书理论论述与园林赏石实例紧密结合,图文并茂,详细分析了中国园林赏石的典型代表作品,深入浅出地论述了园林赏石构园的艺术、技巧、文化、景感等问题,既适合园林设计者、观赏石研究者阅读,也适合广大园林爱好者阅读。
侵华日军南京“荣”1644部队是二载时期日本在海外的6支细菌部队之一,其建制规模、细菌武器研发及实战能力仅次于哈尔滨731部队。本书基于国际社会禁止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之和平愿景,通过揭露“荣”1644部队生物细菌战罪行史,达成警示世人、引为镜鉴之学术目标。本书首选日本战史文献、苏联《伯力审判材料》、美国馆藏相关解密资料,以此为主要依据,次及中、日、美学者研究成果为重要参考,探究“荣”1644部队如何编成及建制规模,细菌武器的研制与实战、覆亡诸问题;首选中国原始文献,次及中、目、美学者
长时间以来,国内学界对1918-1920年的俄罗斯国内战争的研究,主要呈现的是苏维埃政权和红军这一面,即冠以军事共产主义的历史时段,而对于苏维埃政权的主要竞争对手白卫军,则缺乏应有的关注。本书以俄罗斯近30年来公布的有关红军和白卫军的档案为基础,辅之以各种白卫军参与者的回忆录、日记、书信等资料,通过对白卫军的起源、社会基础、运动过程等进行对比考察分析,探求其在20世纪20年代与苏维埃政权竞争失败的原因以及对当今俄罗斯社会的影响,以此为国内学界重新认识俄罗斯国内战争史提供一个不可或缺的维度。
本书立足于中国场域中的课程改革现状,聚焦课程改革中伦理危机、道德规范和价值关怀方面存在的问题,探索课程改革观照公共善的解决方案。立足于社会学与伦理学的视角,作者层层递进地阐释了从权力伦理到制度伦理再到秩序伦理的伦理追求,创新性地探索了课程改革在契约精神指导下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开放、包容、多元的育人环境。
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包含十篇论文,对萨珊波斯的政教关系、法律文书和祆教风神等进行了考察。同时对穆格山粟特文婚约及中古粟特女性的法律地位进行了研究。文章也兼及同样源于波斯的景教、摩尼教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土的问题。开篇纪念蔡鸿生先生的文字,以及下编所包含的十篇书评和会议综述,主要对涉及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尤其是有关古伊朗文明向东传播的若干著作进行评述,以志作者研习波斯文明与古代中国这一课题的学缘。
中国现代长篇小说是 20世纪中国文学最有实绩、最有影响力的文学体式。本书为系列丛书的第一辑,选取了平襟亚、张资平、蒋光慈、叶灵凤、张天翼、碧野、周楞伽、姚雪垠、李辉英、谷斯范、王西彦、田涛、无名氏等十八位作家,以人性的、历史的、审美的、时代的选取标准,着重关注中国现代文学中被忽略的长篇小说创作。通过代表作家的长篇小说论析,将作家论和作品论结合,在知人论世、文史互动的基础上,关注现代长篇小说在叙事、语言、人物、主题、结构等方面的突破,把握现代长篇小说的深层脉动,探讨现代长篇小说创作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