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本书系统探讨了金融机构系统性风险外溢、金融杠杆恶化、影子银行扩张、地方债务风险积聚、房地产泡沫化演进等主要金融风险演化与防控问题,并立足经济金融共生共荣本质,深入探究致力于实现金融稳定和经济稳定的宏观金融与宏观经济双支柱调控协调机制。本书认为,建构科学高效的中国式现代化稳金融宏观调控框架,应从有效确立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层级、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对影子银行常态化监管、强化地方政府显性与隐性债务综合管理、构建房地产长效调控机制、健全低利率时代货币
本书以政府碳税、碳交易和碳约束三种碳减排政策为背景,剖析政府不同减排政策对独立再制造、授权再制造和外包再制造的影响。具体包括:基于三种再制造模式政府不同碳减排政策对制造/再制造竞争的影响;在政府每一种碳减排政策下,确立最优的再制造模式;设计制造/再制造合作机制,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同时达到最优。本书基于对诸多公司的实地调研考察,对我国再制造行业的现状做了细致梳理,研究双碳目标下政府不同碳减排政策对再制造的影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价值。
妥善处理养老保险与财政之间的关系是每个国家公共养老保险制度必须面临的问题。在国外,面对不断加深的人口老龄化态势,养老保险与财政的关系经历了从密切到理性拉开距离的过程。在我国,一方面受到传统制度下财政补贴养老保险路径依赖的影响,另一方面局限于财政助推市场经济转型的现实情况,财政补贴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水平不断提高,逐渐陷入财政被动补贴养老保险的境地,这无论是对于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还是对于财政支出结构优化来说都是不利的。本书从养老保险制度和财政的本质入手,探究养老保险制度的保险根源以及财政的
快速城镇化引起的碳排放增长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城市低碳建设是实现减排目标的主要途径。如何既保证城镇化的有序进行,又保证碳减排承诺得以实现,持续高效地开展城市低碳建设是我国政府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书首先识别我国城市低碳建设的内涵;其次将Tapio脱钩模型和Python编程相结合建立我国城市经济增长和碳排放脱钩分析的方法,揭示我国城市低碳建设的压力;再次基于状态和效率双视角构建我国城市低碳建设水平测度原理,并使用空间计量模型,刻画我国城市低碳建设水平的时空演变规律;最后提出
本书深入探讨国际投资对企业创新发展的影响。本书首先围绕理论基础展开,详细分析了跨国投资与企业创新之间的相互作用,构建了全书的理论框架。其次,通过历史回顾,从中国的角度出发,细致勾画出跨国投资如何分阶段推动企业创新。再次,聚焦于具体的研究与实证分析,探讨了逆向技术溢出及其在不同区域、不同所有制形式下的异质效应。最后,分析数字经济时代跨国投资新趋势及企业创新逻辑的转变,为理解和应对当前全球经济新挑战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指南。
数字经济和服务经济的繁荣使行业融合发展的趋势不断加剧,开放共享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通过加强与其他各角色参与者的互动建立竞争优势。服务生态系统是A2A导向的,强调价值通过互动产生,将广泛的经济社会参与者纳入资源整合者和价值共创者的范畴中,成为探索企业竞争优势形成的新视角。近年来,服务生态系统的实践不断丰富,在2024年Brand Finance公布的全球最有价值品牌排行榜中,居前3位的(苹果、微软、亚马逊)均是具有生态系统视野、拥有主导生态系统能力的企业,从服务生态系统的
近年来,突出大学生主体性和自觉性特征的自我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不断得到教育界的关注和重视。与此同时,从自我教育的微观层面来讲,大学生自我评价在其自我教育活动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也愈加凸显。本书从大学生自我评价能力概念、能力构成、发展特征、培养目标入手,通过构建大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结构模型,编制大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现状调查问卷和大学生自我评价能力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开展大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并深入分析大学生自我评价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最终提出加强大学生自我评价能力培
清末官办存古学堂是以新式学堂办法保存国粹的创举,有全国性的规模和深远影响,却在日趋激烈的新旧之争中被时人和后人误解,处于“失语”状态。本书以存古学堂为中心,考察清季民初朝野以保存国粹为宗旨的办学努力,以钩摭史料、重建史实为基础,力求将群体与个案相结合,兼顾中央与地方,尽可能以“中立之心”将具体的人和事回置到历史现场,努力呈现一幅主干清晰又枝繁叶茂的动态历史图景,为深入认知那个激变时代提供一个具体而微的视角和例子。
本书从话语的形式和话语的理解入手,从话语难度、信息权重、信息结构、信息推进等方面探讨口译中的话语分析,从话语生成、话语整合、口译脱壳、口译分脑的角度探讨口译中的话语重构。本书希望提升话语分析与话语重构在口译教学中的受重视程度,发挥其在提升口译表现和效果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促进语言学习在提升人类认识世界、认识自我方面的重要作用。
本书以支付市场的供需分析为起点,以定价机制革新为顶点,以消费福祉评估为落点,构建起了贯穿“供需分析→定价设计→效应评估”的抛物线式脉络及架构。本书立足于现代支付体系的需求端和供给侧现状,针对现行定价机制存在的弊端,运用双边定价理论研究支付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创新和调节机制改革,采用微观计量方法评估支付科技的功能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