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禅学经典著作, 也是日本著名禅学宗师山田耕云的代表作, 日文版1980年出版, 后被翻译成英文出版。此次出版的中文版, 是从英文版翻译过来的, 全书含推荐序、自序及正文17章、英文版译后记等内容。山田耕云之子山田凌云在为本书的英文版所写的序言中介绍说: “禅是什么? 简单来说, 禅就是一种修行, 人们通过参与修行来发现真实的自己, 并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修整所发现的自己。……相较于日文原版, 英译版更加精简易懂。佐藤见学对照日文原版逐句核校了英译文, 确保译文忠于山田禅师的原意。”
本书作为深描丛书的其中一本, 是一部关于宋代文化史研究的新著作, 主要探讨了唐宋以来民间流行的寿生信仰。寿生信仰是唐宋时期发源的一种民间风俗信仰, 人们通过烧纸钱来偿还在幽冥所借债务, 并在幽冥储蓄, 以备身后使用。作者利用出土文献、现存文物遗迹等史料,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探讨了寿生信仰的起源、流传与影响, 加深了人们对传统社会生死观念的认识, 指出了寿生信仰对现实世界的种种反应投射, 以及寿生信仰中体现的平等、契约精神、个人主义等观念。
本书是叔本华的主要哲学著作,第一卷分为五个部分:一是“世界作为表象初论”,主要研究服从充足根据律的表象、经验和科学的客体,它们构成了一个表象的世界;二是“世界作为意欲初论”,主要研究意欲的客体化,它构成了一个意欲的世界;三是“世界作为表象再论”,内容是关于理念和艺术的客体,它构成了一个理念的世界;四是“世界作为意欲再论”,主要研究生命意欲的肯定和否定,它构成了一个伦理的世界;五是附录,康德哲学批判。第2卷是对第1卷前四部分内容的补充,分50章。
《中国人眼中的美》是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长北写给大家看的有关中华美学精神、中国艺术审美的书。作者从思、气、形、意四个关键字切入, 高度概括了中国人的十个审美意识, 分别是天人合一、礼乐传统、大象之美、气韵生动、曲线造型、传神写意、中和圆融、比德思维、吉祥意识、言外之意; 同时, 结合绘画、器物、文学、建筑、民风民俗等具体实例展开, 生动细致地讲述中国传统艺术的特质, 探究中国人眼中的美, 以及中国传统审美意识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 分析历代艺术背后的思想价值观。
《心理素养培育:湖北省培养紧缺技能人才开发项目系列教材》由湖北省人才事业发展中心依据紧缺技能人才的培训需求,参照相关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组织编写。 《心理素养培育:湖北省培养紧缺技能人才开发项目系列教材》从强化培养紧缺技能人才操作技能,提高掌握实用技术能力和水平的角度出发,较好地体现了本职业(岗位)实用知识与操作技术,对于提高紧缺技能人才基本素质,掌握工作现场和工作岗位所必需的核心知识与技能有直接的帮助和指导作用。 《心理素养培育:湖北省培养紧缺技能人才开发项目系列教材》主要
波兰尼颠覆了传统客观主义科学观,把人作为科学参与的主体,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通过对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几乎所有门类知识的考察,批判了客观主义的知识观,通过对知识的隐默性、分立性与寄托性的强调,从而终构建起了自己以个人知识为标识的认识论。波兰尼认为,相对于传统认识论所依托的可明确表述的逻辑理性,人的认知运转中还活跃着另一种与认知个体活动无法分离、不可言传只能默会的隐性认知功能,而这种默会认知正是一切知识的基础和内在本质。
《西方哲学经典著作在中国的翻译和研究》以历史为线索,对西方哲学经典著作在中国的翻译和研究按六个历史阶段进行考察,以历史为经,以各时期西方哲学流派为纬,系统梳理各历史阶段西方哲学经典翻译研究的历史背景、总体特色、主要翻译家及其贡献,厘清西方哲学在中国翻译和研究的历史脉络、译介成就,描述中西文化交流互动的历史进程。穷尽式梳理了西方哲学各时期、各流派在中国的翻译作品,客观历史地论述了一百多年来西方哲学在中国的命运,西方哲学与中国思想文化的碰撞、交流与融合。为中国西方哲学研究、中国哲学研究和翻译史研究提
因果性是科学中一个基本概念之一,在一定的意义上说,科学的目标就是寻求实证的因果知识。除哲学外,在经典力学、统计力学、量子力学、时空理论、生物学乃至社会科学等领域就自然地出现了对因果性的理论思考。哲学家大多肯定因果性概念和因果律在数理自然科学中的地位。本书以社会科学哲学中的可操控性理论和机制论的对立和互补理论为主线,从证据理论的角度分析两者在因果性问题上的融贯,以概率论为基础探讨推进因果推理的路径,并在因果建模的实践中深化对因果性概念的理解。书稿具一定的科学价值和哲学意义。
对资本主义的考察和分析,一直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学科的重要内容。本书以欧美左翼学者的资本主义批判为切入点,以时间为主线,在对早期批判思潮以及马克思、恩格斯、第二国际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进行概述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来欧美左翼学者围绕全球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危机、资本主义逆全球化三个主题展开的批判。从欧美左翼学者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演进中,本书试图探析这一批判理论所具有的价值与局限,探寻资本主义向何处去,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向何处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