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是法国哲人文豪卢梭的最后作品。里面的十篇漫步者遐想录,是卢梭为自己而作。它记录了他自己在漫步和品味大自然时的所思所感,卢梭的心灵触感在文中一览无遗。正如卢梭所说:我所做的与蒙田做的是一样,只是目的完全相反,他的《随想录》完全写给别人看的,而我的遐想录则完全是写给自己的。书中展露了卢梭推崇感情、赞扬自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同时它也凭着自身发放的光耀,照亮了无数在世俗社会当中卑污的灵魂。它跟美国哲人梭罗的《瓦尔登湖》一样,讲述的都是一个孤独隐居者与大自然对话的故事。
本书精选了蒙田的三十篇随笔,约占蒙田全部随笔的三分之一。书中,蒙田放弃神学家、哲学家惯用的枯燥晦涩的文笔,面对读者犹如面对亲朋,煮酒烹茶侃侃谈去,充满了人性自由、科学知识的人文思想,为欧洲文学侃出了一种生气勃勃的新形式。
莫里斯·布朗肖(Maurice Blanchot),法国著名作家、思想家,1907年生于索恩-卢瓦尔,2003年逝世于巴黎。布朗肖一生行事低调,中年后不接受采访与摄影,但他的作品和思想影响了整个法国当代思想界,对法国许多大知识分子和大作家如乔治·巴塔耶、列维纳斯、萨特、福柯、罗兰·巴特、德里达等都影响深远。 目前国内已出版了布朗肖的著作十余种,包括南京大学出版社近年的“布朗肖作品集”,重庆大学出版社的《不可言明的共通体》,商务印书馆的《文学空间》。但由于译介时间较短,
浦东杏坛分为教育之道评价之策课程之法科研之力和技术之能五个分主题。本书主要汇聚浦东杏坛的优秀成果,从五个篇章反映出浦东教师锐意进取、专业求索的创新力和影响力。
浦东新区每年组织全区教师参加由《上海教育科研》杂志社为主组织的长三角城市群“黄浦杯”教育征文,十多年来已经成为一个教育科研类征文的特色品牌。2023年共有近800位浦东的中小幼教师参加主题为“失败与创新”的征文,经过层层筛选,共有30篇左右获得市级等第奖。本书即是这些获奖文章的汇编,作者们从自己的教学出发,积极探索教学活动中、素养培育中失败和创新的关系,从失败中吸取创新的力量,真实的案例、精彩的教学设计,读来颇有收获,值得一线教师们学习借鉴。
这部随笔是培根一生的经验汇总,篇幅不大却内涵丰富。培根曾兼哲学家、文学家、法官和政治家于一身,其思想极为复杂,人们不难从他的随笔中发现面目各异的培根。
论真理论死亡论善与性善论人的天性等,让我们看到一个热爱哲学的培根。
论高官论谋反与动乱论王权论野心论强国之道等,让我们看到一个热衷政治、深谙官场运作的培根。
论父母与儿女论婚姻与独身论爱情论友情等,让我们看到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培根。
本书以中国35所A类“双一流”建设高校的专任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量化为主、访谈为辅的混合研究方法,系统考察了近40年来中国高水平大学教师海外流动的演变情况和现状,深入探讨了海外流动经历对大学教师学术发展的具体影响和作用机制,包括海外流动经历对大学教师的学术素养、学术网络、学术成果和学术地位的影响,海外流动经历对大学教师学术发展的影响效应是否存在学科、性别和年龄差异,单一的海外访学、海外博士、海外工作经历,与双重的“海外博士和工作”经历对大学教师学术发展的影响效应是否存在差异等,并从人力
茅盾从译介外国文学开启了他的文学生涯。从 1917 年到 1949 年,茅盾翻译了约30 个国家的 200 余篇文学作品,并撰写了大量评论和介绍文章。茅盾的译介工作重视文学的社会功用,既有侧重点又考虑文学的多样性,把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反思运用于自己的文学实践,展现了宽广的文学视野。茅盾的外国文学译介实践服务于新文学建设,对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维特根斯坦就逻辑与伦理之间张力的持久运思表明,人的实践本性植根于某种深沉持久的自我调适,即一种旨在精神与语用、事实与关系、表征与内省等层面获得深度平衡的内在反应。反应即本质。这一实践哲学的基本意蕴立足于对个体生活与思想行动之统一性的哲学探究。鉴于此,维特根斯坦呈现在“感觉-心理”语法探究中的实践品格,经由经验之规范秩序的理论扩容,最终深化为现代性话语实践所依赖的诸生活形式及其伦理表征,后者作为一种“伦理反应”,致力于对日常生活实践的伦理省察,并从中肩负一种恢复自我理解与重启人际尊严的实
本书的主要章节及内容包括: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影响因素与生态;中小学生人工智能素养的内涵;新一代人工智能背景下的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内容;中小学生人工智能教育平台与资源;素养导向的中小学人工智能教学模式;素养导向的中小学人工智能教学实践案例;中小学生人工智能素养的测评;中小学教师人工智能教学胜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