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国100个古寺。本书淡化宗教色彩, 依据世俗化的特点分成了五章, 分别是文明互鉴--中国与世界各个文明的交流互鉴、精绝古建--中华文明的物质载体、觉悟人间--佛教史上的著名古寺、溪花禅意--与周围自然环境融会和谐、道法自然--道教宫观。管维 人民美术出版社副编审。长期担任中国古典艺术及传统文化领域国家重点项目图书的编辑工作, 曾参与国家重点项目《中国美术百科全书》《中国美术分类全集》等的编辑和撰写工作。
本书是一本面向社会公众尤其是史学爱好者的介绍中国古代史学发展历程的普及读物。凡九章,从史学的兴起、“正史”的创建、史学的多途发展、史学发展的新转折、通史撰述和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多民族史学演进的深入、史学走向社会深层、史学的总结与嬗变、史学在社会大变动中的分化九个方面阐述了自先秦至20世纪初年中国史学发展的过程及其在各发展阶段上的面貌与特征,内容翔实、丰赡,尤其对中国史学之理论成就的发掘与阐释,用力甚多,特色鲜明。全书结构严谨、新颖,于横向上把握历史发展与史学发展的关系,于纵向上揭示在社
吐鲁番深居欧亚大陆内部,气候干燥,保存了大量有机质文物。本书详细研究了青铜器时代晚期至早期铁器时代的吐鲁番洋海墓地(约公元前13世纪至公元2世纪)内出土的植物遗存,探讨了先民的谷物种植、果树栽培、谷物加工、食品制作、木材利用,以及对美学、医药等相关植物的选择与开发。后,作者基于植物遗存并结合出土器物,对洋海先民的生业模式进行了探讨。
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清政府进一步认识到修建铁路的重要性,此后直到清政府灭亡,共修建了50条铁路,总长9100公里。盛宣怀作为铁路督办大臣,参与并负责了大部分铁路的筹建事宜。本书作者基于翔实的一手资料,系统介绍了盛宣怀在位期间,克服各种困难,督办兴建各条铁路事宜,并重点介绍了盛宣怀所督办修建的四条国内最急于修筑的铁路干线,即卢汉、沪宁、汴洛、京津四条贯穿东西南北的铁路,从而奠定了中国百年铁路网根基的艰险历程,点评了中国建立近代铁路网的成就及意义。本书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前沿性、可读性,具有一定的
本书讲述了屠呦呦60多年致力于中医药研究实践, 带领团队攻坚克难, 如何从宁波街头经历战乱和病痛的小女孩成长为用青蒿素拯救数百万生命的新中国科学家的精彩故事。
本书为一部关于古代敦煌地区人文思想学术研究的专著, 对唐宋时期敦煌地区所流行的大众知识、大众思想作了阐述, 在征引国内外相关专家学者观点的基础上, 进行了提升和归纳, 并加以进行系统研究。本书主要以敦煌藏经洞出土的文献资料, 敦煌石窟图像资料, 藏经洞绢、纸画图像资料为依据, 系统探讨了唐宋时期敦煌大众的知识与思想, 在弥补传世文献不足的同时, 得出具有一般意义的结论。在研究角度上, 对敦煌唐宋时期的大众知识与思想进行了多学科交叉的综合研究, 特别着重将思想史研究与文化
“清代国家统一史”为中国历史研究院首批立项的重大项目之一, 后经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领导小组批准, 该项目立项为202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研究专项 (‘兰台学术计划’) 重大委托项目”。坚持了唯物史观的指导, 以学术的形式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服务。本书研究摆脱了历代王朝的视角和“民族国家”理论的束缚, 选取从传统王朝国家向主权国家转变的视角诠释“清代国家统一史”, 不仅做到了学术创新, 也有助于增强国人对国家、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社会主义制度及中国共产党的
这是一部关于辽宁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中国的书。辽宁刚好处于几大文化板块的衔接带上,像一个绳扣,把蒙古人的草原文化板块、中原汉民族的农耕文化板块连接起来。辽宁就像从中国肌体上取下的一个切片,谈论辽宁,就是谈论中国。作者以地域为切片写就辽宁这片充满传奇的土地的故事,从历史、文化、交融、发展、未来等多个维度为读者呈现一个立体的辽宁。读懂辽宁,读懂中国。
本书是当代中国研究所主办的第四届当代中国史国际高级论坛的论文集,共四十多篇文章。所涉议题重大,内容广泛,成果丰硕,是当代中国史学界研究成果一次高水平的展示。
论文集充分肯定了新中国70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功以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性、深入总结了新中国70年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与经验、有重点地讨论了当代中国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的创新问题。
张岳 (1492-1552年), 福建泉州惠安张坑人, 是正德、嘉靖年间著名的理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张岳由文人出仕, 不论担任文官或是武职, 皆卓有建树, 受到时人的广泛赞誉。张岳一生勤奋好学、为官清廉、刚直不阿, 不仅具有突出的文治武功, 而且具有令人钦佩的优秀品德。本书以丰富的历史资料为基础, 全面地展示了张岳一生的文治武功、思想品格和学术成就。同时, 对张岳一生的活动及其相关的事件和人物也有深刻的描述。本书的出版将对张岳研究和地方文化建设, 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