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德国著名汉学家福兰阁(Otto Franke, 1863-1846)基于其自身的旅行经历撰写而成,于1902年在德国迪特里希出版社出版。全书除序言和附录外,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作者运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详细阐述了热河的地理学要素。第二部分,分别从民事和军事管理,人口、地产、税务,以及热河城、避暑山庄、围场等三大方面出发,细致分析了热河的政治和历史要素。全书最后有三个附录,罗列了热河的植物、动物和避暑山庄内各景的名称和基本情况。本书是福兰阁从一名来华外交官向汉学家转变的见证,最
《清史论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主办,是一本面向海内外的清史研究学术论文集刊,创办于1979年。本集刊在海内外有广泛影响,颇受学术界的重视,潜心研究、学风严谨、把握学术前沿是其重要特色。书中所收文章,既有清代考辨历史的研究文章,也有涉及清代学术史论的研究文章;既收录有关清代传统文化的博学鸿词科研究,也收录对清代地方中西文化交流研究的文章。
本卷《新加坡研究》收录文章不仅有研究新加坡公共住房、社会福利、城市规划、创新型城市建设等政策经验对中国的借鉴意义的文章,同时也有侧重新加坡与中国比较、互鉴以及新加坡借鉴中国福建土楼成功申遗经验的研究。另外,本书特别选取七篇着重探讨“新加坡模式:挑战与前瞻”的文章,在新加坡研究已进行长达几十年的今天,将新加坡研究的问题意识进一步延伸和聚焦到对新加坡模式、中国模式等“发展型国家”政治经验的普遍性意义的深度探讨和比较研究中去。
《遗产》是南方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主办的学术集刊,旨在从不同的学科视域出发,探讨“遗产保护”“遗产指定”“遗产开发”等遗产研究热点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构建“大交叉”“大融合”的文化遗产研究共识,所刊登研究成果内容涉及遗产理论、遗产政策、记忆遗产、工业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景观、传统工艺技术与传统、遗产与现代化、遗产与东西文化交融等多个遗产研究领域,具有显著的学科交叉性和研究前瞻性。
《新史学》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主办,着眼于从方法论角度把握史学发展的前沿,努力探索史学创新的道路。本书是第13卷,主题围绕近代民族、东亚认同观念问题展开,内容涉及清代湘西地区的历史书写、水西君长国的嫡长子观念承袭制度、元明清三代“华夏”“中国”观念的扩大和普适、文治化的日本江户时代与明清东亚的世界体系、对明治维新的重新评价、奥斯曼帝国“因俗而治”的文化政策、少数民族语言神话史诗中所见的清代各民族对北京政治中心地位的认同,等等。
《阿拉伯研究论丛》是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基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阿拉伯研究中心主办的关于阿拉伯研究的集刊,内容聚焦于广大阿拉伯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及外交等方面。本刊以阿拉伯研究论坛为依托,选取学者于论坛上发表的学术论文,编选成册,以有益于国内阿拉伯研究的积淀。
《徽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主办,以 刊发海内外徽学领域近期新研究成果为己任的学术集刊。创办于2000年,是海内外很早公开出版的连续性徽学研究专门出版物。所刊载论文的引用率始终居于本领域研究成果及同类出版物的前列,在学术界享有较高的学术声誉。《徽学》目前已出13辑。本辑目录特稿栾成显:休宁县鱼鳞图册王振忠:待定米盖拉:徽州明末女性相关的出版物与中国传统文化宗族与社会陈瑞:明清徽州社会治安管理机构与治安管理组织的设置与运作张爱萍、张小坡:朱子《家礼》与明清徽州社会的
《三峡文化研究》是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三峡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湖北省三峡文化研究会主办的学术集刊,定位于挖掘三峡历史文化资源,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领域包括三峡历史文化、三峡区域经济,内容涉及三峡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的相关学术成果。本书是第15辑,共12篇文章,内容涵盖历史、文化、经济、民俗等几个方面。
《历史理论与学术规范》适用对象为历史专业本科生与研究生,是“学术论文写作”课的试用教材。这部教材是学术论文写作课的试用教材,作者以新的国家标准和规定为依据,参考了目前国内有关方面的论文与专著,尽量汲取众家之长,浓缩有用的精华部分,又作者根据其本科生、研究生论文指导及科研等方面的工作经验编写的,同时也参考了一些有关史学理论和论文写作的著作。教材编写突出了实用特色:力求围绕论文写作过程的每一个细节展开,尽量搜集更多的正、反两方面的案例,并设计了一些练习作业,附录了一些不同类型的范文参考。
《太平洋岛国研究》是由聊城大学主办的学术集刊,旨在探讨太平洋岛国历史与现实诸问题,重点研究太平洋岛国的历史文化、政情政制、对外关系、经贸旅游以及区域一体化。本书是第5辑,设政治、外交、文学与艺术、教育、人文交流、书评、资料等栏目,作者从不同的学科领域、多维的研究视角对太平洋岛屿地区和太平洋岛国的政治、经济、外交、文化教育和历史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学理探索,为深入太平洋岛国研究做了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