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人们总是愿意援引“道德权利”为自己的行为辩护,而道德权利的正当性也需要进一步的道德原则加以确立,那么,在上述过程中,存在着怎样的逻辑与规范呢?本书尝试围绕上述现象,集中探讨与“道德权利与契约主义辩护”有关的三个问题:一是道德权利的内在、外在条件;二是有效的道德原则与道德权利的逻辑关系;三是满足内在一致性要求的道德权利/道德原则通过契约主义道德理论的确认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发生不相干、甚或矛盾时,又该如何处理好各自理论的有效性?此外,本书还结合“全球正义”、“环境正义”等
本书以断代分章的形式,以赋史发展的先后顺序,依次考察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赋与儒家经典的相互关系。第一章重点考察了荀卿“赋”篇与儒家礼学、宋玉辞赋与“扬《诗》守《礼》”等问题,认为荀卿赋具有明确的礼学追求,宋玉赋则严守赋之“讽颂”家法,发挥其美刺功能;第二章以两汉京殿苑猎赋为考察对象,详细论述了这些大赋所具有的美颂与讽喻意识;第三章以两汉失志与不遇、纪行与玄思、情爱与乐舞、抒情与咏物等赋为对象,考察其与儒家思想的关系,尤其是言志抒情赋的用世情怀等;第四章以魏晋六朝赋为对象,考察“儒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有其要素构成、系统运行和传播模式,与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相伴相生,在五四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都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特征。新时代,要科学依据“定性与定量统一”“动态与静态统一”“长期与短期统一”原则,有效解决传播者及传播内容、方法、环境与受众之间
本书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内涵与本质、过程与特征、功能与价值、矛盾与机理及其机制体系、方法要求、模式建构、经验与规律、评价与治理。
本书立足于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开放重要论述为指导,从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和道路、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必须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以及方法论、重大战略思想等五个方面,对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的若干重大理论问题,结合改革开放的政策实施和实践推进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在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的理论体系建构、基本内容概括、研究方法创新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和积极的探索,希望能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进一步深化高水平改革开放、
毛泽东作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善于斗争、敢于斗争的典范,其带领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走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取得了重大成就。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了系统的斗争策略、斗争方法和斗争艺术。毛泽东的斗争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毛泽东的一生是为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一生,表现出“炉火纯青的斗争艺术”。毛泽东的斗争艺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彩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宝贵精神财富,既为夺取中国革命战争胜利提供
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在其领域、内涵、方式及手段上的拓展和延伸,也是一种新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更是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和创新的一种趋势。正是基于这个认识,本书立足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直面大数据时代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从教育理念落伍、数据素养欠缺以及大数据平台建设不足等问题入手,就如何增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力、感召力和控制力进行了深入探讨;同时,也就确立大数据理念,整合教育团队,开发数据平台,加强体系建设等方面,将大数据技术有效地运用于网络心理健康教
本书以生命为主线,对20世纪法国哲学史的两位重要人物的思想,进行了系统而深入地梳理和考察。第一部分主要研究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柏格森继承和发展了19世纪下半叶法国哲学中的精神论传统和实证主义传统,持续不断地通过与当时的心理学、生理学、生物学展开对话,有力地批判了笛卡尔以来西方生命哲学的机械论倾向。柏格森通过绵延、记忆、生命冲力、变易等概念,重新建立起一种关于生命、精神的形而上学,从而构成20世纪上半叶最具原创力和影响力的哲学思潮之一。第二部分,主要研究康吉莱姆的思想,作为20世纪战后法国哲学的一位
本书研究了1978—2023年这段时期内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著述发展及其内在逻辑变化和相关史家治史观点变迁的历程。将这种肩负着传播、弘扬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特殊史学种类近40余年发展历程中的点点滴滴以史学史的体相汇聚成篇,通过明晰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分期、内生逻辑、表现特征、史籍与史家、新的研究热点、未来展望等几个方面的内容,以达到建构一个脉络清晰的学术史研究模型的目的。在徐徐展开该领域发展画卷的过程中,人们也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改革开放精神春风拂面般的舒爽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愈走愈宽阔
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问题,是近代文学与现代文学共同关注的话题。近代文学作为中国文学古今转变的过渡阶段,它所要阐释的是古今、中西、雅俗三个维度的变化;现代文学承接近代文学,更多地着眼于文学的整体发展,以及各类文体形式的演进。现代中国文学发生期,由传统文学语言向现代文学语言过渡阶段所涉及的语言文字变革,以及传统文体在现代新质的楔入下所表现出的异于传统而又向现代演变的轨迹与逻辑,即现代中国文学语言的现代性进程。本书从文白转型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路径、现代中国文学语言选择的主题变奏、代表学者的文学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