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互联网+”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经验,探索“互联网+”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规律,提出推动“互联网+”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的对策方案,形成立体全时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机制和传播机制,构建“互联网+”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体系,形成集“互联网+”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主体与客体、原则与方法、平台与载体、路径与机制的系统研究。成果的内容包括导论、九章和结束语。
本书以典型当代现实题材长篇小说的乡村空间书写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小说中书写的聚落空间、民居空间、民俗与民间信仰空间、生产空间、商业空间、工作空间、休闲娱乐空间。通过研究三个历史时期典型长篇小说中空间书写的流变,分析小说乡村空间书写的特点,论述空间书写演变所映射的乡村社会与文化的变迁。论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绪论,论述了研究的起源与背景、研究的现状、厘定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第二章传统文化的消逝与革命政治文化的兴起。论述了新时期以前长篇小说空间书写的特点,分析乡村的生产生活形态与民居文化的变迁。第三章
本书以苏童小说为研究对象,考察苏童小说中的欲望叙事。在苏童三十余年的创作历程中,欲望既是苏童小说创作的切入点,是他叙事的母题,也化作他叙事的动力,成为贯穿苏童创作始终的精神线索。除绪论与余论外,全书共分为四章。通过对苏童小说的研究,阐述欲望对人类生活与人性的影响,探讨苏童创作的文化内涵与精神意义,寻获一种把握苏童小说世界的新路径,以期凸显苏童对中国文学的独特价值。总体来说,本书建立在对苏童小说进行系统梳理与重新阐释的基础上,结合中、西方关于欲望的探讨,尤其是程文超教授关于欲望的重新叙述
本书考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复杂性,从韧性视角对项目进度风险应对策略进行了系统研究。针对扰动前提出了项目进度风险应对计划中的缓冲配置策略,针对扰动中提出了基于动态缓冲管理的项目进度风险监控策略,针对扰动后且进度失控时提出了考虑任务灵敏度和预算限制的进度风险响应策略。在此基础上,针对应对实施过程提出了增强韧性的学习策略。这些策略有效提升了风险计划的冗余能力、风险研判的反应能力、风险失控的调整能力以及风险应对中的适应与变革能力。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中国共产党现代化话语演变的历史逻辑与现实进路研究(22YJC710100)。 当今时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在各自领域内迅速发展推进的同时,也出现了交融互涉、相互渗透的趋势。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把担负着铸魂育人历史使命的思想政治教育推向重要的历史方位。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代表的第四次技术革命的兴起,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和条件。思想政治教育已潜移默化地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 人工智能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创新发展的重要利器。如何更好地促进人工智能有效
本书以合成生物学为研究视域,深入科学、哲学和历史的文献资料,不仅重启了关于认识与建造、自然与人工、生命与机器等经典哲学问题的探讨,开辟了合成生物学的哲学视域,也为将来作为生物学哲学分支的合成生物学哲学的建立奠定重要基础。作为对21世纪新兴交叉学科一合成生物学所引发的哲学问题的反思性著作,本书不仅可供科学、哲学以及跨学科研究的专业人士参考,同样适合关注生俞科学哲学问题的爱好者研读。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在对建党百年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及其演进历程进行解读的基础上,探索在党的建设不同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演进轨迹、蕴含的发展规律,并结合时代演进特征展望话语发展取向,从而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的深入发展,在承传赓续中深化民众对人民性思想的认同,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设提供更多理论素材和实践资源。
为何诸多能源禀赋丰裕的国家通过大规模能源出口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但此类国家却往往难以据此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健增长,即“能源诅咒”何以产生?针对这一问题,本书致力于在政治学的范畴内重新阐释“能源诅咒”生成的根源及其机理。基于此,本书重拾了对“能源诅咒”现象真实性的讨论;梳理了关于“能源诅咒”生成原因的知识谱系和研究进展;并且由直接到间接、以反向递推的方式逐步回溯了诱发“能源诅咒”的结构性变量并阐释了其作用机制,进而建立了以经济现代化始点为自变量、以产业联盟形态与产权制度类型为中间变量的分析框架。在
本书主要讨论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史料搜集、甄别和勘考。涉及古代的研究中,掌握古典文献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但在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史料和文献的作用似乎一直不被重视,也少有专门的研究。本书详细讨论了史料在时代变迁中分层存储的原因及必要性,当代文学史的史料编辑留存的方法和重要性。史料的前途,既是对当代文学史料建设以后发展的看法,也可以说是本书的主旨。全书既有宏观分析文学史料的总态势,又有具体的作家材料的考订,有一定的出版价值。
本卷聚焦柏拉图经典著作中的正义理论,分为“理念世界的灵魂与正义”“城邦国家的质料与形式”“理想国的承继与续造”三编,深刻剖析柏拉图《王制》《法律篇》《理想国》中对德性、法理和正义问题的经典阐释及三者的辩证关系,同时书中对霍布斯、哈特、富勒等学者的学说也有涉及,使读者徜徉于经典之中,领略法理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