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结构上由六章组成,主要可划分为三部分,其中第一、二章是全面论,是全书的理论基础和政治结构横向架构分析。作者对国际法的概念,国际法的适用与发展,美国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等做了理论阐述。第三、四、五章是重点论,沿着国际法立法、执法和司法的运行论纵向路径展开,对美国国际法的主要渊源展开论述,并以具体案例分析了美国国际法实践的外交策略。最后一章结论表明了美国国际法的“双重标准”,对其本质加以总结,揭示了其虚伪性。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国际法面临着时代性变革。任何法律的历史演进在某种意义上都是法律主体
“联盟”指主权国家对彼此安全做出互助性承诺的关系。联盟是一种特殊的伙伴关系。本书系统检验了现有关于联盟和伙伴关系的理论,从逻辑、方法和经验层面阐述了现有理论的特点与局限,并提出了“能力分异理论”“再结盟理论”“功能分异理论”“谈判能力理论”“协调对象理论”。依据对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欧洲外交的实践,本书阐述了5个欧洲大国和9个欧洲中小国家的联盟与伙伴关系,揭示其变化发展的内在规律。本书以西方学者熟知的案例挑战了西方学者提出的经典理论,改进和完善了关于联盟和伙伴关系的理论。本书广泛利用了英文
本书是以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为研究对象,面向全球学界的专业学术集刊,创办于2017年,由大连外国语大学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研究中心组织编撰,集中推出当前中华文化海外传播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本辑为第九辑,发布了2022年版中国图书海外馆藏影响力研究报告,分享了各位孔子学院院长对推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促进文化共通的真知灼见。聚焦中国故事的国际化叙事体系建构、电竞体育的国际传播战略、国产动画如何利用网络互动传播中华文化、城市故事的跨文化解读、日本学界对贵州研究的学术脉络等当前中华文化“走出去”过程中的热点现象
本书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条件、历史进程、形成逻辑、历史贡献、演进规律整体研究基础上,系统研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及其实现路径的理论内涵、形成逻辑、发展阶段、演进规律、影响因素、道路选择,丰富和完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本书重视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总结实践经验和典型案例,积极为中央和地方提供决策咨询,助力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本书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构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指标体系,持续发布中国式现代化年度发展指数和发展趋势,展现各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进展、存在问题
教育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重要路径之一,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着关键基础作用。本书通过对国际可持续发展教育与国内生态文明教育发展历程与实践的全面回顾,阐述了生态文明教育理论发展、政策演进以及基础教育领域生态文明实践的发展逻辑与特色创新。面向未来,重点对生态文明教育一体化的逻辑构建、内容体系、实施策略与实施案例等内容做了详细分析与全面设计。同时, 对面向2050 年的生态文明教育,从教与学方式变革、教师培训创新、区域生态文明教育与实践、终身学习以及世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未来重点实践领域等多层面做了全景
徐晓林教授为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创始院长,也是国内电子政务(数字政府)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本书以徐晓林教授20余年来对行政学、电子政务、数字治理和非传统安全理论的探索为主轴,精选其在国内重要期刊上发表的相关研究成果35篇,以此管窥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过程和对其的思考。所关涉的问题既有行政审批体制改革、电子政务与数字政府、数字治理、数字城市改革等行政实务,也有国家安全治理体系现代化、中国虚拟社会治理、公共管理研究的中国经验等理论分析;这些成果分析了电子政务成熟度评价的基本维度,
学校布局是教育普及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由此,研究县域内学校布局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本书从学校的类型、空间、形态、体制四方面对新中国70年来县域内学校布局的变迁情况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对未来县域内学校布局的走向进行思考。作者将新中国70年来县域内学校布局变迁的历程分为七个阶段:以小学为重点的有节制的学校布局期、学校布局的全面扩张期、学校布局的迅速下移期、学校布局的收缩期、学校布局的变革期、学校布局的调整上移期和学校布局的优化期。可以说,本书丰富了当代农村教育史研究,对于学术界和实践界研究和了解
第一次十字军运动期间,法兰克军队攻城略地,占领了许多重要的中东城市并在黎凡特建立了十字军国家。西方对征服该地区似乎胜券在握,但众所周知,历史却并未如此发生。十字军运动为什么最终失败? 为了回答这一关键问题,英国历史学家尼古拉斯·莫顿把目光投向十字军国家历史上最为艰难的战役之一——1118年至1128年的阿勒颇争夺战,并将1119年十字军在血地之战中的灾难性失败视为转折点。这场近十年的冲突实际上终止了法兰克人在北方的前进势头,标志着他们在叙利亚北部扩大统治范围的进程开始逆转。十字军运动在
本书以“大国”和“大国形象”为主题,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历史方位,围绕“什么是大国和大国形象”“构建什么样的大国形象”“怎样构建大国形象”展开分析研究。本书综合运用理论界重要研究思路方法,分析“大国”的存在方式、核心变量等要素,形成对“大国”内涵的基本定义;并结合近代以来中国构建大国形象的历史进程和探索经验,提出在新时代进一步构建和合、进步、美好的大国形象。同时本书提出,构建中国大国形象关键在中国共产党,因此,新时代中
城市社区治理是国家治理创新和公共管理研究共同关注的领域。本书以网络管理理论、行动理论、管家理论等为指导,对城市社区治理主体的联合行动进行系统考察。具体而言,本书以社区房屋类型为标准,选择了村改居社区、老街巷社区、动迁安置社区以及普通商品房社区四个案例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城市社区治理的行动遵循理性逻辑,根据社区类型差异分别形成自我构建式、记忆叙事式、社群互助式以及赋能授权式行动模式。社区治理共同体形成的关键影响因素是政府的合作意愿与社会组织的专业能力。本书为城市社区治理创新模式的有效推广提供了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