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线上还是下线,都会有活动产生,而举办一场活动需要事先做好策划,才能取得成功,带来收益。本书从实用、实战、 实效的角度,讲述了活动策划的整体玩法;从主题到创意,从环节到物料,从分工到传播,辅以实战案例,讲述了活动策划的思路与技巧。 本书共10章,主要包括认识活动策划,了解活动策划中面临的困难和应对方法,全面了解活动策划的前期、中期和后期的主要工作,活动的物料准备及玩法,线上活动及线下活动特点,活动策划实战案例,以及活动策划涉及的工具和平台。 本书从线上和线下两条线入手,从理论到实战,结合创意和
这是一部传统日本生活与文化的简史。 全书勾勒了茶道、花道、游艺、饮食等深度影响了日本人日常生活的各类传统生活技能及其器物的发展简史,重点描述艺术与生活的关联和互动,以及传统与现代的传承和革新。 全书以重要文化人物和文化遗存为立足点,从让茶文化在日本扎根的荣西到倜傥不羁的佐佐木道誉,从集花道大成的池坊专好、主张侘的美学的村田珠光到完成茶汤美学建设的千利休,从日常的茶汤和插花到桂离宫的审美意识、日本料理的食礼文化、柳宗悦的工艺运动等,既有历史的脉络,又有点和面的结合,简明平易地审视了日本人的民族性和
《大学与学科》(季刊)是由教育部主管,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北京大学联合主办的综合性教育类学术期刊。本书聚焦中国大学与学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力争讲好中国大学与学科建设精彩故事。本书从《大学与学科》杂志总第5-10期中精选了9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建设和学科制度,包括对经济学、交叉学科、智能学科等学科发展理论和实践的介绍,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特色实践等内容。
一部全面的哲学审美论史。 哲学审美论是一种起源于18世纪德国的现代思潮,它包含两个基本观念:审美自律论和审美超越论。审美论问题缘于康德,初成于席勒、早期德国浪漫派和谢林,经由叔本华、尼采一直延伸到20世纪的海德格尔等。德国早期审美论观念因王国维的阐发在汉语思想界立根,后经蔡元培、朱光潜、宗白华等人改造,成为20世纪中国美学根深蒂固的信条。 本书从现代问题即主体正当性问题入手,运用观念史方法,考察中西审美论思想发展中的基本论题及其演变逻辑。首先,在深入剖析康德哲学美
从2016年年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启动,到2018年《监察法》正式颁布实施,再到《监察官法》等配套法律法规相继通过施行,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作为一项极具中国特色的制度创新和重大政治改革,监察体制改革如何妥善处理权力与权利的关系?如何在提高反腐效能的同时,避免监察调查权力的过度膨胀和滥用,防止监察调查权力的非法治化运行?正是基于此问题意识,本书以涉罪被调查人权利保障为视角,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分析工具,对监察委员会调查权这一横跨多领域的主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本书主要通过回顾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历史沿革,分析汇率波动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以及金融周期冲击下,人民币国际化推进和我国金融安全的风险问题。通过与国际货币体系中其他主要货币的比较和借鉴,基于人民币国际化的现有条件,寻求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和与国际宏观政策协调的方法。并就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进行深入探讨研究。为有一定经济学背景的读者提供全方位和前瞻性的视野,全面了解我国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现状、障碍和前景。 主要内容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下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回顾国际货币体系
罗马宪法先后经历了王政时期、共和时期和帝政时期,相应形成了与时代相符的宪制模式。随着罗马的对外扩张,罗马法传播到了中古西欧地区,为后世的影响奠定了地理基础。时至近代,民主政体取代专制政体,与之相应,多米那特制罗马宪制模式退出了历史舞台。然而,得益于近代政治思想家学说的影响,尤其是孟德斯鸠和卢梭的政治学说影响,共和时期罗马宪制模式与元首制罗马模式在近代西欧仍保有微弱的影响力。这主要表现在立法活动、选举活动、议会的召集以及人民申诉制度。本书稿从罗马宪制模式及其构建理念入手,在探究罗马宪法影
《礼法之外:唐五代的情感书写》收入十四篇文章,讨论九世纪初至十世纪中叶,即中晚唐至五代时期的情感书写。这时候,士人通过讲述和写作来分享情爱诗歌和故事,“风流才子”“有情人”成为士人构想自我形象的新模式。作者从文本、文化两个角度考察这一文学文化现象,一方面分析作品的结构、修辞特点,另一方面考察这种写作兴起的社会原因,通过个案研究去理解情感书写与士人追求政治成功、积累文化资本、塑造自我形象之间的关联,以及这种边缘写作与社会秩序、文学传统之间的紧张关系。
《设计思维与产品设计创新》作为一门跨学科的通识课程,融合艺术与科学、人文与技术、审美与设计,通过技术原理、生活原型、企业考察、专题实训、学术研究等环节进行文理融合,形成跨校、跨专业的交叉学科设计团队,实现“科技先行”与“设计先行”并轨式创新实践。本书分为5篇,共11个章节,重点通过产品设计创新思维的形式和方法进行系统阐述,积极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了解、实施、洞察、反思产品设计的进程。本书旨在提升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第一是人文方面,它关乎学者的学问和道德,设计是关照人类生命品质的学问,
作为北京大学学生工作部主办的校园文化活动,“北大教授茶座”致力于搭建同学们和名师大家之间的沟通桥梁,使同学们可以近距离聆听师长经历、感受学者风范、领悟人生智慧,进一步增强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体会青年成长与责任担当。 本书是第3辑,共选取了人文、社科、理工类等不同学科老师(吕植、孙玉文、唐士其、朱松纯、段慧玲、李彦、潘维、孙来斌、王世强、曹文轩、车浩、王跃生、燕继荣、张海霞)的14篇活动整理稿,主题丰富多样,有科研学习的实用方法,更有人生态度与悟道真知。老师们倾情相授,愿为求索者在前行的道路上燃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