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心理健康护士,南森·法勒通过工作和写作的机会遇到许多人:记者、退伍军人、丧子的母亲、妄想症者的女儿和有幻听的护士。通过这些人,他接触到了关于精神疾病患者和家属的一些真实故事,这其中有些充满遗憾和绝望,有些依然带有光明和希望。在每个故事之后,作者还会对精神疾病的社会偏见、诊断方式、成因、治疗方式等深入探讨,改变读者可能对精神分裂症存在的误解与偏见,从而产生对精神疾病更详细、丰富的认识。全书内容丰富,文字浅显易懂,适合普通大众读者阅读。
小说集《錦瑟》中的作品既凸显了地域特色同时又超越、淡化了地域色彩,既有边地文学的苍凉,因着苍凉亦不乏温情、温暖底色,构成了文学意义一定程度的广阔视野。作品从敦实淳朴的故乡走向了边疆的苍凉广远,又从苍凉边疆走向到了大都市的拥挤纷杂,作者所表达的每一次精神地理的变迁,首先体现为生存地理,因而这种感知和承载动影中有着诸多生命的纠结:精神的强大、悲壮,现实的琐碎、无奈、无解,更有着坚忍、温暖,绵绵不绝的溪流涌动。
本书是一部以抗战为背景,讲述中国故事的中短篇小说集。全书共收入四个中篇、一个短篇,小说既有正面描写八路军抗战将士的精神风貌,又有反映日军全面侵华之前我国经济界人士积极反抗的悲壮激越。小说故事一波三折,惊心动魄,特别是在民间抗战的大背景下,描摹大时代下个人不屈追求的精彩令人一赞三叹;小说主人公为家人和战友复仇,在停战命令下达后对拒不投降的日军发起最后一击,尽管被执行战场纪律最后却神奇地存活下来;还有日军大将大角岑生的飞机被击落后,一群鬼子奉命寻找但迷失方向,被村民俘虏,村民决定将他们卖给
本丛书遴选历代名医与脉学相关的名著,共分为脉经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症因脉治脉诀指掌病式图说方氏脉症正宗脉理存真赖氏脉案脉贯脉诀汇辨脉经直指辨症玉函 脉诀阐微12个分册。内容以古籍原文为主线,并设点评、临证心得两个版块,使内容条理清晰,直观实用,便于读者学习阅读。全书以经典理论为纽带,以点评精深、临证心得实用为特点,融思想性、学术性、可读性于一体,适合中医临床工作者和广大中医爱好者参考阅读。希望本书可以帮助读者掌握、鉴识所论医籍或名家的学术精华,领会临床运用关键点,解疑破惑,举一反三,启迪
本书为作者博士学位论文。基于网络治理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围绕高校跨国办学教育质量保障这一核心命题展开研究。将利益相关者定位为利益相关者组织,从四个层面和多个维度对高校跨国办学教育质量保障进行解构和分析,并从网络的整体视角,对高校跨国办学教育质量保障进行重构。在此基础上,一方面提出高校跨国办学教育质量保障的网络治理架构,另一方面基于本研究对网络治理的理解和网络的嵌入性,从结构嵌入、制度嵌入和关系嵌入三个方面探讨高校跨国办学教育质量保障的作用机制。最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思考和探讨我国高
景观水工程是综合运用自然生态,人文社会和艺术美学等知识,通过对以水体为主要构成要素的空间环境的分析、设计、 改造、管理、保护和恢复,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共存及环境可持续性发展的工程科学。本教材共7章,结合国家现行低碳城市、 园林城市建设标准及“三水”统筹理念,对城市发展过程中涉及的人造水景、水景水质处理与维护、自然水体生态修复、 湿地景观、城镇雨洪管理与景观、绿地节水灌溉系统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系统、具体、全面、深入浅出的论述,侧重于城市 景观水循环过程中水的特性和作用,从水体水质维护
本书是浙江大学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中心主持的关于“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的专业论丛,以早期英国文学研究为主,兼顾欧洲其他国家、其他语种和语言学、历史学等其他学科,具有专业性、综合性、跨学科、跨语种的特点。论丛将学术性置于首位,并重视学术研究中“人”的因素;以中文论文为主,也有少量英文论文发表;既有资深学者的论文,也有年轻新锐的论文。设有“中世纪研究”“莎士比亚研究”“文艺复兴研究”“学人之旅”“著译者言”“书评”“追思”等栏目,保证学术质量。计划每年出版两辑。
“中国农业农村新发展格局研究丛书”之一种。本书从协同治理视角出发,利用大数据分析当前中国食品质量安全风险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当前一体化监管阶段我国食品质量安全治理的基本情况和现存问题,利用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分别测度了我国食品质量安全区域协同和多元主体协同水平,并从宏观、微观视角上揭示和识别出政府规制工具组合、区域协同治理和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对食品质量安全的空间效应、协同结构和协同绩效,从直接利益相关责任主体强化和间接数字技术引导两方面,提出食品质量安全区域协同和多元主体协同的治理体系改革方
本书以大卫-高蒂耶(David Gauthier)和托马斯-斯坎伦(Thomas Scanlon)的道德契约论为考察对象。当代契约论作为道德论证工具被引入伦理学之中,但鲜有对契约论道德论证效力的全面考察。这两种理论试图从不同角度来论证道德在个体行动和生活中的重要意义。高蒂耶的论证集中体现了道德对利益提升的作用,斯坎伦的道德论证则体现了对共同生活的重要影响。这种不同分析视角,本书将之归为持有的不同行动理由导致的。高蒂耶和斯坎伦诉诸不同的方式来应对非道德主义者的挑战。
兰波(1854—1891)是19世纪法国著名诗人,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超现实主义诗歌的鼻祖。少年时代兰波便开始写诗并展现出惊人的才华,但他同时也放荡不羁,充满反叛精神,后来早早退出诗坛,英年早逝,成为诗坛稍纵即逝的神话。 “写兰波的书只有唯一一本,所有内容写出来都一个样。”《兰波这小子》以其独特的方式打破了这一传统。它既是断章,仅仅截取兰波生命中几个不起眼的时刻;也是残篇,以兰波写完《地狱一季》为全书结尾。同一个故事夹杂着两种声音。一个声音讲述不一样的兰波:受困于家庭牢笼,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