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的读法》根据台湾交通大学刘龙勋教授的诗经公开课整理而成,本书选取了《诗经》中的重要篇章进行解读,主要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等国风中的重要诗篇。本书知识面涵盖非常广,讲解角度新颖,包括天文、地理、人文、历史、数学等方面,不同于市面上流行的讲解意涵。本书祈求开拓文学经典教学的新领域,让读者具备人文、艺术和伦理的涵养,关怀人类与文化,以孕育新一代的菁英。
叶思芬教授作为风靡台湾地区的四大红楼解梦人之一,曾在台北医学大学、台湾科技大学、敏隆讲堂等地常年主讲《红楼梦》,博采众长,细致入微,启门外者入门,带入门者窥径。叶教授兼治《红楼梦》与《金瓶梅》这两部代表中国古代小说高峰的经典名著,带领读者品味其人物角色的成长、努力、彷徨、超越或解脱,凸显名著中少人关注的精妙细节,串起原作者良苦用心的草蛇灰线。读《红楼梦》可用不同视角:可回归清贵族公子的日常读之,可以受启发的作家视角读之,可以众生皆苦的慈悲心读之,亦可以为青少学子、初读红楼者发蒙解惑读之。叶
本书是一部介绍经学和十三经的学术普及读物,初版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本书在结构设置上既重视每一部儒家经书的介绍,又注重经学史的梳理,可谓有纵有横,纵横交错。全书都渗透着浓浓的历史意识,即使是介绍每一部经书,作者仍极重视经书撰述人的身份、经书传授的源流、历代解经的差异及与经书有关的史事,并不是就经说经,而是从更宽广的历史背景出发来讨论经书和经学。本书谈论经学,行文简明洗练,平易畅达,使读者很容易深入经学之堂奥。
本书以ABA为理论基础,为家长归纳了一套行之有效、广受好评的教学方法——STEPSTO法。根据STEPSTO法为,本书还针对各种日常生活技能为家长提供了详细的教学指引,包括准备技能、生活自理技能、游戏技能、生活独立技能等。书中配有大量的真实案例、实用的图表工具,以及方便家长参考取用的具体教学方案,为家长的教学实践提供了全方位的协助。
随着南宋文人不断涌入西江流域地区,该地的文化生态发生很大改变。同时,西江流域的自然生态,也成为这些文人的文学创作活动的重要源泉。本书以南宋时期流寓岭南的文人为研究对象,将其置于西江流域的社会文化中进行考察,通过重点分析张孝祥、朱敦儒、黄公度、胡铨等个案,不仅探讨了其气质、性格、心理、文化活动与西江流域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而且阐述了其文学作品的题材、风格如何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展现了地域社会变迁与文学活动之间的互动关系。
本研究运用社会排斥和社会结构化两个解释机制,分别讨论了中国的教育婚姻匹配对于宏观的收入差距与社会分层结构开放性的影响。就收入差距而言,本研究首先在市场转型和高等教育扩张的背景下,探究了教育婚姻匹配中的教育资源排斥和婚姻市场排斥如何在各受教育层级之间建立起不同强度的婚姻壁垒,进而决定了教育同类婚在整体受教育层级上的分布结构;其次,本研究分析了教育婚姻匹配与收入婚姻匹配的同构性程度,继而考察了上述教育同类婚的分布结构如何影响了社会总体的收入差距。就社会分层结构开放性而言,本研究首先讨论了教育婚姻匹配
本书对共享发展理论进行了深入阐释,将共享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涵盖共享发展理论的溯源与演进历程、历史意义、分析框架以及红色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共文化服务、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等方方面面,对于新征程上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借鉴意义。全书分总论、分论和结论三部分,其中第一部分较为系统地阐述共享发展理念和建成社会化主义文化强国的基本理论、第二部分从不同的维度探索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路径和策略、第三部分阐述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统筹推进乡镇(街道)和城乡社区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社区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小切口”,党对社区治理的全面领导,其中蕴含了中国社区之治的特色方案与智慧。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全面领导社区治理出现了许多新的发展形态、新的治理模式、新的趋势走向,这对于理论研究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本书立足于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社区治理的实践基础,着眼于党全面领导社区治
辩证法在历史上经历了怎样的理论危机?马克思如何实现对以往辩证法的理论变革将辩证法从危机中拯救出来?辩证法的“合理形态”是什么?马克思辩证法与当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结合点在哪里?围绕这一系列问题,本书主张“回到马克思辩证法的理论变革”。基于对辩证法的“三次历险”以及马克思辩证法理论变革路径、内涵和意义的考察,本书提出了“辩证法就是历史观” 的观点,对哲学史上长期存在的对马克思辩证法理论变革的两种外在性的割裂理解进行了深入反思。立足于马克思的实践观点,马克思“改造辩证法”的理论成果体现为一种作为“社会历
本书紧紧围绕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论这一主线,在充分吸收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论的形成、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论的基本内容、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论与资本主义的“三大批判”、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论的理论回响与意义四个方面出发,采用文本解读与理论分析相结合、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研究方法,较为详细地梳理了拜物教批判理论的发展脉络及其与异化、物化等概念的区别,较为系统地考察了商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货币拜物教的基本内涵与形成过程,较为细致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物支配人”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