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包括三大部分:首先,集中阐释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特色,包括修史制度、历史哲学、实录精神、史书体裁、文史结合、名山事业等,并结合具体的史著展开论述;其次,发掘传统史学中孕育的近代元素,考察其在中国史学近代化过程中所发挥的衔接作用,如公羊历史哲学与进化史观的传播、民本思想与史学致用功能的现代化等,进而总结近现代新史家对史学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弘扬;最后,论述中国史学的海外传播及其回响,从演进路径、编纂理论、编纂方法等层面对中西方史学展开对比研究,得出历史编纂是中国史学最为优长和最具
本书为文史札记,共一册十章。内容为历史名人佚事及趣闻、历史上典章制度之变迁、古代宫廷及民间风俗、古代名人琴棋书画及辞章佚事等。对诸多今人熟谙的历史人物以野史笔记所载证之于正史的方法,还原其真实而鲜活的身形。对今人尊崇或贬抑的的历史名人以介绍其生活琐事的方法而求达到宣扬正能量的目的。对一些历史名人的大事件根据野史资料予以求证史实。本书作者种道群,国学功底深厚,其在本书对历史上帝王将相、才子佳人、重要事件、文史典籍的研究,对广大读者了解历史,把握真相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本书精选了中国台湾地区著名导演李安在1993年至2012年间接受的十九篇重要访谈。李安在国际上屡获殊荣,得到了无数观众的认可和喜爱,取得了艺术和商业的双丰收。其代表作包括《饮食男女》《卧虎藏龙》《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等。李安的电影富有诗意,常常展现亲情等美好的情感,给人温暖的感觉。本书记录了李安与多位电影记者和影评人的深度交流,介绍了李安的成长背景、从影经历及其主要作品的创作历程,探讨了李安电影对中国元素的呈现,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全面展现了李安创造的跨越不同主题、类型的丰富广阔的
“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是中共党史上的一段佳话。“陈”是指陈独秀,“李”是指李大钊。作为志同道合的革命战友,“南陈北李”为什么要创建中国共产党,他们建党的初心是什么,又有着怎样的情怀和胸襟?本书分为“陈独秀篇”和“李大钊篇”,以当事人的回忆为主体,展现陈独秀、李大钊个人与国家命运之变奏乐章;以“南陈北李”之名,追忆两位给中国命运带来巨大变化的思想先驱。 两人姓前冠之以“南”与“北”,除却陈独秀为安徽安庆人属南方、李大钊为河北乐亭人属北方的因素外,更为重要的原因还是指建党初期陈独秀多在上海
本书为传记文学,讲述吉利汽车创始人、著名企业家李书福的个人成长,以及吉利汽车的发展历程。李书福1986年创办吉利汽车,2016年被评为第三届全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2018年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并获评民营汽车工业开放发展的优秀代表。
从一个放牛娃成长到民营汽车领军人物,李书福是改革开放大潮中时代造就的企业家典型。他从14岁骑自行车载人挣钱,到游走街头给人照相;从生产电冰箱配件,到创立北极花电冰箱厂;从深圳大学求学,到创建以装饰材料为起点的吉利,一路
本书以考古遗产和遗址博物馆为研究对象,围绕考古遗产的管理研究、考古遗产的理论研究、考古遗产保护的政策研究,以及保护、利用、管理、运营、展示、活化等综合性广泛性的研究领域,收录相关工作人员学术研究成果20篇,分为“理论研究”“实践探索”“科技保护”“活化利用”四个专题,其中包括大遗址保护、遗址博物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等方面首次公开的研究成果,对于遗址保护、遗址博物馆发展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和研究方向。
本书讲述了中国21位杰出科学家波澜壮阔、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人生故事。他们中很多人的名字是与中国科技史上的诸多“第一”紧密相连的,包括中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李振声、中国放射化学奠基人杨承宗、中国冶金科技事业的开拓者李薰、中国植物分类学的引领者王文采、中国第一位对青藏高原盐湖进行系统考察的柳大纲、被誉为“中国激波风洞第一人”的俞鸿儒、研制成中国第一台工业机器人和水下机器人的蒋新松,以及马大猷、杨乐、邹承鲁、施雅风、夏培肃、刘嘉麒、任继周等众多两院院士。这些科学家的精彩人生故事,不仅生
本书选择若干苏联科学史上颇有影响力的科学家,通过他们的生平、科学活动以及不同命运挖掘他们的科学奉献精神、求真求实精神、勇于创新精神,协同奋进精神、不计名利精神。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忠实于科学、忠实于祖国,在逆境中为国家的科学事业贡献力量。在21世纪20年代的今天,重新审视苏联科学界的精英群体及其科学精神,吸取苏联科学家的成功经验与失误教训,对我国建设高质量的科学家队伍、弘扬科学家精神、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013年3月隋唐大运河安徽段开始全线考古勘探工作,有的勘探项目延续至2015年度。此处考古勘探是安徽大运河考古综合规划的一项重要任务。主要勘探了濉溪县、宿州市、灵璧和泗县的运河流经区域,基本摸清了隋唐大运河安徽段的流经线路变化,探明了运河本体河道、河堤宽度以及地层堆积情况,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了基础资料。本书是对历次勘探工作的记录和总结,对于大运河考古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是罗二虎先生关于美术考古方面研究的论文集。论文主要集中在汉代美术方面,涉及画像石墓、画像砖墓、画像崖墓、画像石棺、画像石阙、钱树、早期佛像等。对于画像墓的墓葬年代、类型、发展演变、墓葬制度、墓主身份,图像的内容、分类、主题、艺术风格、雕刻技法、丧葬观念与升仙信仰等都进行了探讨。此外,还涉及世界旧石器时代美术考古新发现、古代龙形象的演变、宋代装饰石室墓方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