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材围绕国家“双碳”战略目标,聚焦城乡碳中和生态环境规划设计这一新兴领域,介绍其背景理论、技术工具和新兴实践探索,为本领域工程的规划设计创新实践提供一个综合学习和研究的指南和技术工具框架。本教材注重学科技术交叉和理论实践联系,共分为5个章节,分别是:碳中和景观、直接减源途径、碳汇提升途径、间接减源途径以及辅助计算工具。第1章是总论内容,介绍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国际上及景观行业的应对方式,以及碳中和景观的价值。第2、3、4章是教材的主要章节,针对风景园林减缓气候变化的技术途径和作用
本书主要通过对杨秀炜教授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典型医案、常用方药等方面的整理、总结,反映了杨秀炜教授诊治肾系疾病及内科杂病的诊疗思路,可为当前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肾病临床及内科临床治疗的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书主要研究内容是利用图学习方法进行高光谱影像分类,重点围绕模型构建、改进图信息传播方式、提升构图质量等方面展开研究,提出了多种基于图学习的高光谱影像分类方法。本书的主要研究内容总结如下:第1章主要介绍了本书的研究背景,说明了高光谱遥感影像分类的现实意义,概述了高光谱遥感影像分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第2章阐述了图半监督学习的基本理论知识,图的构造方法,图半监督学习的经典模型,能够有效处理大规模数据的快速图半监督学习模型。第3章提出了图半监督学习经典算法高光谱影像分类方法。第4章提出了一种
本书从四螺旋主体及其协同创新、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问题——信息不对称的解决途径,以及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中因势利导等角度提出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建议。在四螺旋方面,建议政、产、研、服四类创新主体各自发挥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功能并通过科技服务机构这一支催化螺旋激发各主体协同创新合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加速融合。在信息不对称方面,提出6条解决思路:优化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价机制、加强企业技术需求的辅助辨识、开展规模化供需信息关联分析、探索先试用后付费的商业模式、
建设金融强国是新时代新征程推动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有力支撑。本书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破题,鲜明提出金融强国的真实意义在于金融安全,深刻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强国建设的重要论述,系统分析了“五篇大文章”“六个强大”“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等重要方面,对建设金融强国的实践基础与路径进行了分析探索,见解独到、内容深刻,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既是曾康霖教授多年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也是他对我国金融事业发展的深邃思考和前瞻性探索。
本书保持第一版的模块,但是大部分内容都已经更新,第一部分临床情景对话,编入了本书编写团队编写的对话场景,涉及门诊预约、口腔检查、治疗计划等等,第二部分为口腔专业基础知识,内容包括口腔生物学、口腔病理学、牙体牙髓学、牙周病学、口腔修复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正畸学、口腔影像学、口腔材料学等。第三部分是附录,包括一列论文投稿技巧和词汇表。此外,为了方便读者理解,本书每篇文章后面附有专业词汇、音标和教复杂句子的中文翻译。
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着力点是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师队伍、平台资源建设提质增效,教学改革要更加注重教学效果,方式方法改进要更加贴近学生,教师评价体系要转向教学优先,学科建设要聚力教学支撑。本书是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一项重要尝试,为推动思政课教学范式和话语叙事方式转变提供了重要借鉴。全书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理与路”“数智、融媒、实践:‘大思政课’教学新探索”“新时代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思政课教学理论与教学设计”四个主题展开。
本书翔实记录了20世纪中叶中印边界发生的那场激烈而短促的战争。作品回顾了中印边界争端的历史演变和印度边境政策的形成过程,着重叙述了印度方面如何一步步走上同中国对抗的道路,触发了边境战争,以及印军失败的全部过程和停火后印度局势的变化。通过对中印边界争端的反思,内维尔·马克斯韦尔得出以下结论:(一)中印边界战争完全可以避免;(二)在边界战争前及其后的几十年里没有能解决边界问题,责任在印度;(三)是印度的政策将一个在外交上僵持的争端推向战场。如果印度政府继续这种蛮横政策,还可能导致战争重演。
本书通过对比中唐、晚唐前期、唐末诗人“内敛”心态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和程度差异,梳理了唐末四十七年(唐懿宗咸通元年(860)到唐哀帝天祐四年(907))主要诗人诗歌创作活动,旨在从诗人心态“内敛”这一角度入手来描述唐末诗歌创作中出现的种种新变及独特风貌,力求揭翥其对唐末诗歌整体风貌的形成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并初步探讨诗人内敛心态在唐宋诗转型过程中所产生的关键作用。引文部分首先对目前唐末诗人心态研究领域的主要成果作简要综述,其次在与学界流行的“四唐说”中晚唐诗歌的对比中,界定“唐末诗歌”的时间
本著系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之一种。什么是知识?我们真的具有知识吗?这是认识论的两个基本问题。前者追问知识的本质,后者则与怀疑论问题紧密相关。本书从知识本性角度系统考察怀疑论问题,分析、重构了怀疑论论证的结构,进而推断出反怀疑论的可能路径,评析了德雷斯基-诺齐克路线、语境主义、摩尔主义(含新摩尔主义)中的几种典型方案,最终为基于安全论的新摩尔主义提供辩护,消解了克里普克式反例对它的威胁,解释了摩尔式声称的不当性问题,为新摩尔主义解释怀疑论的直觉吸引力铺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