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南京城的营建,以墙的建筑形态,诠释了都城作为国之中土的法统秩序,反映了朱元璋追求宅中图大的思想历程,以实现其大明开国都城传统意义上的居于中心,谋划四方。
本书从理念、规划、建制、修筑等层面,对明初定都、建都诸问题作了系统梳理,尤其对两京制与中都的立废、城市布局与建筑等级、南京两次城建与国之中土的关系作了细致阐释;并通过释读南京城墙砖文,不仅明确了城墙营建的相关史实,且揭示出明初劳役组织形式以及基层社会的运行状态。
本书分专题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地理、历史、文字、建筑、文学、艺术、器物、中外交流等领域,被数十所高校列为对外汉语专业及国际汉语教育专业硕士教材或辅助教材,2015年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首届向全国推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本书分专题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地理、历史、文字、建筑、文学、艺术、器物、中外交流等领域,被数十所高校列为对外汉语专业及国际汉语教育专业硕士教材或辅助教材,2015年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首届向全国推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
复旦大学陈正宏教授从《史记》中选取最具警策意义、影响后世深远并接近今日生活的“百句”,加以解释扩展,化专深的学问为雅俗共赏的语言,为普通读者提供了关于《史记》的一个精读本,读者可以借此了解、掌握和领悟经典中所含括的社会文化意义与先贤的哲思,同时也可使读者反观自身,深入思考人生和世界,从经典中收获愉悦和智慧。
《大国浮沉500年:经济和地理背后的世界史》是超人气历史作家温伯陵,继《一读就上瘾的中国史》《一看就懂的史记》后的全新力作,作者仍然延续其擅长的通俗易懂写法,作者这次放眼世界,用独特的角度解构世界大局,帮你厘清当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后千丝万缕的脉络,彻底看懂当今世界大局的形成、演变和未来趋势。 作者打破中国文人写作时的含蓄、伏笔、留白的文风,利用丰富的知识储备和严密的史料分析,使用通俗的比喻、直白的语言描述,直击历史事件的核心本质,把很多普通人记忆中散落的历史、地理、经济知识碎片串联、
本书作者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引发计算机和互联网诞生的女性的故事,刷新了我们的认知—当下信息技术的弄潮儿不只是男性,乘风破浪的女性从一开始就拥抱了技术,让我们了解长期被遗忘的女科技先驱者,向我们展示女性是如何推动科技向前的。本书分为3篇共13章,按计算机起源、连接、上网这一发展脉络,用生动的语言串联起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史。书里介绍了10多位科技行业先驱,如编写第一个计算机程序的艾达·洛夫莱斯;推动计算程序普及的百折不挠的格蕾丝·霍珀;见证了互联网最初版本诞生的伊丽莎白·费恩勒;创造了世界上
本书细致梳理了广东省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的史迹,将丝路史迹分类港航遗存、外销品生产基地、文化交流遗存、海神信仰建筑、海防设施和其它共六大类。广东省境内的海上丝绸之路对接通道大体上分为五条,自东向东分别是韩江-梅江通道、东江通道、北江通道、西江通道、南江-鉴江通道。对于海上丝绸之路史迹的管理的模式。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尚未形成整体品牌和旅游线路,知名度不高,影响力不足,利用效益不高,需要制定全省性的海上丝绸之路史迹总体规划,整合各地海上丝绸之路旅游资源,合理规划和串联各类史迹的展示与用途,实现保护与
《历史的棋局》是“80后”新生代历史题材作家李兴龙的一部文集,反映了作者从立体史观的角度出发,对世界从古代文明到现代文明的各条发展脉络的阐述和思考,并执果索因地考察了世界格局,尤其是不同经济和现象背后的历史渊源。 本书对世界历史和客观情况的阐述和观察,以亚洲、欧洲、美洲等地为主。书中以棋局为比拟,主要反映了在世界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经济扩张、技术发展、思想传播等因素的纵横交织。从时间纵向来看,本书的内容涉及古代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直至信息文明的重要事件活动,作者力求从大周期律的角度
中华文化的根底在五经,礼乐文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四书涵养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是平民百姓安身立命之本。诸子以及儒释道的争鸣,表现出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内在张力与融合取向。中华文化的核心问题是天人之际与性命之源。中华文化也是学习的文化,有深厚的“劝学”传统,人文教化、做人做事之道是文化传承的主要内容。中华文化不仅内涵丰富,而且在治世传统中形成了灿烂的制度文明。王道仁政是儒家的社会理想,也是现实批判的精神武器与终极目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本书以著名知识人为主角,展现大清衰亡和中国早期现代化,是目前第一本以人物而非事件为脉络的中国近现代史著作,也是第一本全面、立体、真实书写中国早期现代化的专著。 内容严谨,史料丰富,论证充分,文史融合,语言生动,格式规范,创新地采用现代化“浪潮”说,原创地提出中国早期现代化三波浪潮,注重突出经世致用、大变局、现代化,“借人明史”贴近现实,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西周以蕞尔小国取代商崛起渭上,开八百年基业,肇华夏意识端倪,创华夏文化本体,成华夏社会基石,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本书围绕华夏国家的形成这一中心议题,整合考古、文献、金文三方面的资料,对西周史上聚讼纷纭的议题,诸如西周的社会性质、封建的本质、商周文化嬗替的关系等,提出了信而有征的合理解说。不仅廓清了20世纪30年代西周史论战留下的疑窦,也在宏观分析时势演变的同时,呈现了西周时期中国华夏的理念,如何在政治体制、经济生活与思想形态等诸多面向上,凝聚为远远超越民族主义和文化共同性的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