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北京大学著名历史学家吴宗国教授主编的,由中国古代史各方向专家集体写作的一本官僚政治制度通史,对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监察机制、中央官制、地方行政制度等进行了简明扼要而又全面的论述。 书中从官僚政治制度的起源开始,一直写到帝国官僚政治制度的终结,时间上涵盖了从秦汉到明清整个中国古代历史时期。宋元以前部分没有作全面的铺叙,而是根据各个时期的特点,重点探讨一些问题。明清时期文献材料更加丰富,对当时的官僚政治体制和运作机制做了比较全面细致的描述。
本书体现了著名语言学家张普教授过去在应用语言学方面的研究与思考。本书收入的文章以应用语言学内容为主,大体包括语言信息处理、语料库的建立,自幼分词、汉字编码研究、动态语言知识更新、古籍整理的现代化手段等,文章来源的形式有论文、教材、调查报告、评议、书籍前言等。反映了这些领域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具有一定的学术性和历史性价值,也体现了作者这些研究的时代性和前瞻性,对青年学者的学术研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20世纪中国美术以图像的方式传播并发生效力,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承担了更多的社会功能,参与到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方方面面。本书从图像史与文化史视角出发,通过对12组图像的细致观察,从齐白石《蛙声十里出山泉》的画外音、徐悲鸿《会师东京》塑造的国家形象、廖冰兄《筑起我们钢铁的长城!》中的国家理想,到黄新波与1930年代的义勇军图像、胡一川对革命工人的视觉建构,勾勒出一幅充满家国情怀的20世纪中国视觉文化图景。
本书介绍并分析了当代日本社会中一系列边缘性、非主流的文化和社会现象,如“JK散步”、女仆咖啡店、“神待少女”、虚拟主播等。透过这些现象,作者试图揭示当代日本社会、文化和思想的“零度”,探索重新想象未来的基本条件。全书一方面细致剖析了诸多微观细节,借此解剖日本社会不可忽视的“肌理”,另一方面与日本当代亚文化的有关理论论述展开对话,这些分析不仅可以让读者从另一个角度审视当代日本,也可以为读者了解当代中国、了解我们自身的日常生活提供一个重要的参照。
服章之美谓之华,礼仪之大谓之夏,衣冠古国乃称“华夏”,上下五千年文明,便有上下五千年衣装华服。服饰文化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不同历史时期服饰的发展各有侧重。《云裳华服衣生活》选取中国各个历史时期代表性的服饰为切入点,结合大量历代典籍史料、考古研究成果和服饰文物图片,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从先秦直到近代中国服饰艺术发展的历史。不仅如此,本书也关注古人的审美,关注古人的生活,通过服饰透视中华服饰文化发展的轨迹。
晚清民国时期的文体学具有典型的过渡特征,其内涵十分丰富。本卷通过对晚清民国文体学史上的重要论著、选本、文话、诗话、词话、讲义等的个案研究,贯联起这一时期文体学发展的主要节点和脉络,通观这一时期不同学术谱系、学术流派、学人圈之间文学观念的碰撞、交锋、纷争和融通,以文献的实证研究为基础,将个案、专题分析与晚清民国社会思潮、文化制度、教育制度、媒体形式、语言形式等相结合,不仅呈现西潮冲击下,传统文体学研究在阐释方式、载体形态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也关注新旧的传承、递嬗和现代转型。
在大国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科技制高点不仅具有显著的经济效应,还在政治和国际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围绕科技制高点的战略博弈日益激烈,科技竞争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本书共分为八章,从科技创新的内涵、战略地位、面临的挑战和战略路径等角度出发,系统地分析了中国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通过抢占科技制高点来支撑和引领世界科技强国的建设。同时,还详细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科技现代化过程中的特点与优势,以及科技创新如何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支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赋能新时代文化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多个方面。
本书是一部由文学和艺术门类专家组成的联合团队的协力攻关之作,以10 章规模对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文学、网络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美术、设计、艺术美学的现代性问题作了贯通性分析,在中国文艺现代性领域展现出跨院系、跨门类和跨学科汇通的学术可能性。本书着力呈现中国文艺现代性在各艺术门类中的特定景致,同时就其在各艺术门类间的共通性作了阐述,力求揭示中国式文艺现代性的独特道路和品格。本书可以成为读者通向文学艺术现代性景观的向导。
曾国藩是清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和文学家。其去世后,当时著名学者曹耀湘主持编纂了《曾文正公家训》,由传忠书局刊行。此书分为上下两卷,精选曾国藩教育子女的家书117封,上卷55封,下卷62封。除一封写给叔父、两封写给夫人、一封写给侄子之外,其余皆写给儿子曾纪泽、曾纪鸿,内容涉及持家、治学、修身、为人、处世、养生等多方面,士大夫之家皆以之为教育子弟的教材,在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次整理,以清光绪五年传忠书局初刻本为底本,以台湾学生书局《湘乡曾氏文献》为校本,以光绪十六年鸿宝南局校印
本书以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区域或国家为研究对象,聚焦营商环境、港口发展、语言政策、社会社群等主题,开展基础性和前瞻性研究,全面阐释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区域国家的地理、历史、文化、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特征以及与我国文贸交流情况,提出应对各种复杂现实问题的参考方案,是一本独具特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区域国别研究著作。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聚焦营商环境、绿色经济、数字经济,第二部分聚焦公共外交与国际传播,第三部分聚焦社会环境与社群生态,第四部分聚焦文明交流互鉴。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国别与区域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