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使用CGSS 2010至2021年的数据,在梳理了以往对于平等、公平和公平感的相关研究和理论阐释的基础上,采用社会变迁的视角,分析了不同群体公平感的时期变化。研究发现,客观阶层在公平感上的差异变得更符合结构决定论的假设,即高阶层群体的公平感更高,这种时期变化主要可分为2010~2012、2013~2017、2018~2021年三个阶段。本书进一步从隧道效应、结构替换、制度改革、比较扩大、社会流动和文化价值观变迁等多个角度,对不同阶段影响不同群体公平感的机制进行了分析,针对每个角度,本书分别探
本书稿以日本“安保法”的制定、修改和自卫权解释变迁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二者之间的联动和日本解禁集体自卫权为核心,探讨日本当前积极谋求政治、军事大国化及强化日美军事同盟的内在历史法律逻辑及其影响。本成果通过对日本修改安保法与解禁自卫权源流和历史变迁的分析,研究日本政府不断突破“和平宪法”束缚、达到解禁“集体自卫权”的目的途径,结合《日美防卫指针》的修改和军事法的扩充,分析日本迈向军事大国的实质及其对国际义务的违反
本研究基于生育的相关理论,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从生育价值的视角探讨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偏离的根源。不仅研究了数量偏离,还分析了性别偏离、生育时间和生育时间间隔偏离。相比以往研究,本研究在研究视角、对象、内容和方法等方面都有所创新。厘清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偏离背后的价值根源及其变动趋势,有利于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努力推动解决群众在生育养育方面的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信息内容深刻影响人的观念与行为,对信息内容(及相关生产与传播活动)进行治理,自古就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发展扩散渗透,国家主导对信息内容的治理遭遇了由此引发的社会变迁的挑战。内生治理需求面对外部条件约束,开启了治理实践的调适进程并逐渐显现出一些新的趋势和特征。本研究希望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从治理的内在需求、治理的外部条件、治理的体系运行、治理的结构性矛盾、治理的现代化转型等五个主要方面进行系统讨论,呈现出新时代网络信息内容治
本书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方法、文史互证法、语图互文法等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对1842—1876年间《伦敦新闻画报》(以下简称《画报》)中的晚清中国人形象进行了综合、全面、立体的研究。《画报》是世界上第一份将新闻与图像成功结合的周刊。自创刊起到1876年,其中的中国人形象包括道光、咸丰、同治三位皇帝,耆英、斌椿、叶名琛、广州行商等官员,以及中国军人和百姓。它以图文的互释、互补与背离,增强了人物形象的直观性和可感性;以新闻观察者和当事人等多重叙述主体的透视,结合嵌套性叙述,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性与人物形象的
本书分析了轻罪案件程序体系化理论基础,梳理了普通程序与速决程序关系,论证了轻罪案件适用速决程序的动因和限度。基于当前我国轻罪案件适用程序已形成多元发展态势,本书对于简易程序、速裁程序、刑事和解程序、附条件不起诉程序进行了类型化具体分析,结合认罪认罚制度适用分析了轻罪案件适用程序的体系化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轻罪案件书面审理方式。总体上,轻罪程序治理任重道远,既应重视案件类型多元发展适用程序,同时,也应注意程序之间的案件类型的交叉、重复问题。
本书从一个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了1492-1848年间早期欧洲国家的现代化历程,用情境、机制和动力的差异将现代化分为三波,尝试用世界时间的视角重新看待大分流等问题。本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认识欧洲国家现代化的理论框架。欧洲各个时期现代化的核心机制和因素存在共性:从因素层面来看,早期能够较为成功推动现代化的条件是在强烈的外部冲击之下,具备较弱利益集团和较强国家能力的国家,才有可能通过制度变革推进现代化;从机制层面来看,其核心机制为:外部冲击→观念变革与决策→动员→政策实施→富国强兵。 不同波次的
本书从医疗社会史视角探究19世纪英国以“免疫接种与隔离”为代表的天花防治举措演变历程。自18世纪人痘接种术传入英国以来,以萨顿法和牛痘接种术为代表的医学革新成为防治天花的新举措。在英国政府、医学界和民众各种形式的参与下,19世纪英国天花防治几经变迁,从以人痘接种、萨顿法、牛痘接种为代表的免疫接种为主演变为免疫接种和以莱斯特方法为代表的隔离并行,天花防治成效显著。英国天花防治体现出医学进步与传统观念的碰撞,中央政策与地方自治的权力调整,政府政策与民众诉求的协调,形成渐进性、灵活性与独特性
本书以国家治理现代化为研究视角,以实现社会发展合力为研究主题,廓清了相关基本概念,挖掘并探究了社会发展合力的思想资源和理论基础,对实现社会发展合力在国家治理中的功能进行了分析,对传统管理模式下社会发展合力的实现逻辑、实现手段、积极作用与不足之处进行了解析,从主体、目标、对象以及方式,剖析了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社会发展合力的实现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当前社会发展合力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思考了构建现代化社会发展合力形成机制的有效路径。
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有利于推动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本书首先阐述了高校辅导员角色的内涵、特征;其次,总结了高校辅导员角色的发展历程;再次,提炼出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提出政治引路者、思想引领者、文化塑造者、道德示范者、事务管理者、心理咨询者、教学创新者、专业研究者为高校辅导员的主要角色;最后,以实践为指向,从学校、学工部、院系和高校辅导员自身四个角度阐述高校辅导员角色的培育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