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䘵是不是64年罗马大火的始作俑者?罗马城被烧时,他是否还在安提乌姆?基督徒是否真的被当作“替罪羊”,遭受了惨无人道的惩罚?安东尼·A.巴雷特对最新的考古研究成果进行了细致而且通俗的分析,对古代记述进行了专家式的解读,正面回答了上述问题,从而发现这场大火及其后果成为罗马帝国发展的转折点。
这是一部从气候学、动物学、植物学、骨骼学等自然科学学科考察古罗马历史的论文集,斯坦福大学历史学教授瓦尔特·沙伊德尔汇集了处于领域前沿的历史学家、人类学家和遗传学家的七篇论文,其研究成果有助于重建古罗马世界的生活。他们讨论了气候变化及其对古罗马史的影响;以丰富的人类骨骼材料记录构建了一个生物档案库,其中保存了有关健康、营养、疾病、工作等重要信息;展示了如何将古代 DNA 用于追踪传染病的扩散,以及牲畜和农作物随人的传播。
1935年夏天,在柏林附近的一个湖上,一名年轻男子正在扬帆航行,突然一艘船擦身而过,他看到一名女子斜倚船头。他们的目光相会——历史上最大胆的计划之一诞生了。在和利伯塔斯·哈斯-海耶开始疾风骤雨般的恋情前,哈罗·舒尔策-博伊森已经在反对纳粹主义的斗争中流过血。利伯塔斯加入了这一事业,两人很快聚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反法西斯战士,在纳粹时期的柏林组建抵抗者网络,勇敢地抵抗纳粹的恐怖统治。哈罗本人还渗透了德国军事和情报部门,向盟军输送纳粹作战计划,包括希特勒闪击苏联军事行动的细节。但是,在年轻的
本书透过《漫塘集》等多样史料,描绘了南宋士人刘宰丰富多姿的生命世界。刘宰长期居住于临准镇江,该地在南宋时期跃升为国防与转输重镇,但边区社会也因此承受着莫大压力。刘宰以乡贤身份,既努力推动多次社会公益活动,更积极串联官府与乡亲,凝聚群力以化解地方困境。刘宰的作为体现了士人的社会实践,也展现了他独特的家国情怀。作者由个别人物和地区的微观研究出发,剖析环境与资源对区域的发展影响,建构出更完整的南宋社会样貌,试图从与过往不同的视角理解南宋在中国历史转型期的关键地位。
蒙元时代人们追忆的开国历史,呈现出以成吉思汗家族为核心的族群起源谱系。本书尝试重构成吉思汗崛起背后的蒙古历史,进而揭示上述历史记忆被权力重塑的过程。
本书以西周政治史为研究对象,以西周十二王作为历史叙事的时间轴线,着力揭示西周国家兴衰隆替、多元一体的演进轨迹和发展规律。立足学术前沿,充分利用新出甲骨文、金文、战国竹简和考古资料,系统叙及相关历史线索和主要史实,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注重探讨相关学术争议,诸如对先周殷周关系、武王伐纣、周公东征、三公体制、昭王南征、厉王专利、共和行政、平王东迁等重大历史问题都有深度解析,宏观与微观相融,历史与逻辑互证,探赜索隐,推陈致新,有助于加深对西周文明历史的理解和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