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 说起北京的皇陵, 大部分人会不假思索地想到明十三陵。其实, 北京西南房山区的大房山脚下, 还有一处比明十三陵早260余年的皇陵群。那里埋葬着17位皇帝, 它就是北京第一个皇陵群--金中都皇陵。这是一处历经800多年历史沧桑的皇陵。与很多被盗墓贼破坏的陵墓不同, 金陵的每一次重大命运节点, 都与封建朝代兴衰更替紧紧相连。它的营造, 是北京首次成为一国之都的历史见证; 它的衰落, 源于明末屡战不胜的恐慌; 它的修葺与重整, 则是取代明朝入主北京的清王朝所为。
本书以环境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为核心,以环境史研究中的区域性和整体性作为切入点,分别从“环境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区域灾害与应对机制”“水环境变迁与地域社会发展”“历史动物研究”“景观与城市史研究”“环境保护律法与规约研究”“农业、水利与环境研究”等相关主题展开,勾勒出中环境变迁与社会发展的波动曲线,展现了环境史的多元叙事与新颖理论方法及视角。可供历史学、环境科学、生态文明等学科专业师生,从事环境史、灾害史、地理学等相关工作的研究者与爱好者等学习使用。
《狗狗都市观》介绍了纽约、巴黎、伦敦等三大主要都会中一种惊人变化的起源——人犬关系。如今,当你漫步在任何一座美国或欧洲城市,可能不需要走多远,就能看见有市民在遛狗。那些经过驯化的犬科动物轻松自如地穿梭在人行道、马路以及其他各类建筑设施中。但是,你可曾想过,或许我们的城市恰是由我们对狗狗的反应塑造而成,只不过我们目前并未意识到这点? 克里斯·皮尔森的著作大胆且极具说服力地论证了人犬关系是现代都市生活得以形成的关键因素。皮尔森以19世纪早期至20世纪30年代的纽约、伦敦和巴黎为研究对象,指出人对狗的
卫国是两周时期立国时间最长的诸侯国,历经西周、春秋、战国、秦,共存在了八百余年。在两周时期的历史舞台上,卫国扮演着重要角色,从其政治地位、整体外交、地理位置等方面看应在列国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深入了解两周时期各国间纵横捭阖的关系,离不开对卫国史的研究。 本书从卫国的分封兴起直至卫国的灭亡,探讨卫国怎样从西周分封的“卫为诸侯之长”的大国最后衰落、灭亡的过程。对卫国史研究的开展,有助于深入探讨中国先秦史许多关联问题。
本书对20世纪前半期管县派出政府制度的建立与演变进行重新回顾与全新解读。本书详细考察了该制从1932年的“一制两例”到1936年的“合二为一”的来龙去脉,从1937年至1945年三轮强化、实化改革的5个草案的研制与收回的原委始末。通过复原该制在1946年以前设计与实施的流变,分析其对我国地方政制体系建设的价值和背后纠结于二级制的传统理政观念、顶层设计系统性缺失与执行不良等问题,侧面展示民国政府权力运行及地方治理体系构建的机制及基本特征。通过历史脉络、制度、人,揭示20世纪前半期管县派出政府制度所
中世纪晚期(14-15世纪)是英国近代化的孕育和启动时期。这一时期的农民阶层作为传统社会的主体,生产力的主要创造者,其社会生活水平在基本层面上体现着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物质和精神文明的程度。 本书以经济-社会史关注日常生活为出发点,从农民社会生活这一微观角度透视英国社会转型,既强调劳动者在社会变迁中的历史作用,又将日常生活史的研究与英国社会转型这一重要论题结合起来。旨在对中世纪晚期英国农民的饮食结构、居住条件、服饰装扮、社会交往、休闲娱乐、教育状况及其变迁进行综合研究。通过对英国社会普通劳动群众
英国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而英国之所以能够率先实现话,与工业革命之前英国政府的工商业政策密不可分。当时英国政府凭借融贸易保护、工业扶植、国家强权管制为一体的重商主义,依靠国家政权对经济活动持续扶持和监管,为后来的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成就了19世纪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对全面深刻理解英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旨在通过回顾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英国在工业革命前的都铎时期对工商业经济实行政府管制的史实,揭示英国实现近代之“大国崛起”的深层原因。
位于中国东方和南方的朝鲜与越南同属古代中国最亲近的邻国,自古迄今,政治、经济与文化均与中国密切不可分,尤其是明代中国作为古代东亚“宗藩体系”的核心,有从朝鲜、安南、琉球征索、纳贡来的宦官阉人。这些出生于朝鲜和安南却“异化”为“贡品”被进贡到明朝而其又纵横捭阖于出身地(朝鲜、安南)与工作地(明代朝廷)之间的“国际化太监”,为理解前近代的“东亚”提供了一个“新窗口”。藉此,我们可“小中见大”理解前近代东亚世界的秩序是如何形成又是如何运作的,而“去势”的宦官却成为东亚世界“势力”以及“势差”的一个表征
本书通过选取明清时期重点读者对柳宗元的接受现象的综合研究,深化对柳宗元思想及其诗文作品审美价值的认识。在明清时期柳宗元接受现象研究中,除了读者对柳宗元及其诗文的阐述评价外之外,还更多探究柳宗元的思想、人品、生活经历、诗文理论和创作成就对明清时期重要读者的多方位影响。有助于柳宗元的传播接受研究系统完整;有利于传播接受理论的合理实践运用;可以更好地开展柳宗元的综合研究。采取史料考证与文学作品分析结合,详细考察清代重点读者对柳宗元的思想主张、诗文艺术、生活经历等接受情形及其成因。
《晚清中国游记》(New China A Story Of Modern Travel)是一部由威尔逊联合创作的章回体游记,记叙了十九世纪末期二人深入中国大西北腹地,在山陕、豫鲁等地游历时的见闻。以朴实、细腻的笔触,生动还原了当地的文化地理与社情百态:在冬日里争渡黄河险滩、与筷子进行“搏斗”、初次骑骡旅行、“研究”市民们玩空竹、乡间抗霜抢收的大战、西安府厚重的历史遗迹、游览开封的古皇宫、与清政府官员的会面……以异域文明的独特视野,多角度勾勒出一幅晚晴末年中国西北地区的“浮世绘”,帮助读者跨越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