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分级诊疗自2009年新医改以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究其原因在于我国既有的医疗资源分级配置依然呈现倒金字塔结构。改变这种状况的出路在于,政府必须更好发挥作用即主动修正资源倒置的问题,开启以金字塔衰减为导向的分级医疗体制改革,合理发挥财政的再分配职能在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中的调控作用,政府的财政投入必须充分遵循医疗卫生的客观规律,按照医疗资源分级配置结构比例的客观要求,将我国分级医疗体制从倒金字塔分布的颠倒格局改变为正金字塔分布的合理状态,使医疗资源的分级配置
本书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审视中国书法艺术,不仅系统、详尽地叙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产生、演进和发展的历史,也阐述了中国书法艺术形式与内涵以及书法艺术的审美,同时结合大量的中国书法艺术作品名篇加以分析。
本书为《新视角读二十六史》丛书之一种。作者在研读《汉书》的基础上,站在新的立场和角度,通过简明生动的语言和曲折的情节讲述西汉历史故事。对一些流传不够完整的故事,根据史料记载,增添了新的内容。书中一篇篇简明扼要的故事,既独立成章,又相互连贯、脉络清晰,能引导读者快速了解历史进程、重大事件和主要人物。该书语言简练,通俗易懂,适合大众人群,特别是中学生。基本特点是:忠于原著,丰富史料;以史为鉴,启迪人生。作者撰写的每一篇历史故事,都有正史依据,非虚构,只是在语言和细节方面做些加工,以增强可读
《中国女性作家访谈录》是《中华读书报》著名记者舒晋瑜追踪采访多位女性作家的访谈记录,受访作家包括宗璞、贺捷生、凌力、叶文玲、陈祖芬、霍达、叶广芩、张抗抗、毕淑敏、王安忆、蒋韵、赵玫、徐小斌、马丽华、残雪、范小青、王旭烽、池莉、铁凝、林白、陈染、迟子建、叶弥、尹学芸、徐坤、葛水平、邵丽、魏微、乔叶、鲁敏等30位著名女作家。其中有13位获得茅盾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有9位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全书从创作、生活和女性等角度透视中国女性作家与文学界,为中国文学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佐证。专访中所涉及
著名历史学家吴晗以研究明史尤其是明朝政治史著称,他对皇权、绅权和相权的研究超越同时代人,思想深刻,观点卓越,其代表性论文《论皇权》《论绅权》《胡惟庸党案考》影响深远,堪称经典,为了解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政治结构和政治运作提供了门径和方法。另外,他关于海瑞罢官的研究,关于相权与皇权冲突的阐述,成为现象级事件。本书收录吴晗相关文章20多篇,作者文风清新活泼,考证严谨,集知识性和可读性于一体,是了解中国历史和中国传统政治的好读物,值得历史爱好者阅读和收藏。
本书分为上下两部分,上篇《流年碎影》记录个人成长经历、见闻、收获和人生感悟,下篇《陋室散墨》是杂文随笔等作品选。作品内容丰富,细节生动,感情真挚,文笔流畅。每篇文章既短小精悍,独立成篇,又互相联系,环环相扣,有其自身的内在脉络和整体连续性。本书由一个独特个体的生命历程和深切体验出发,从一个比较特殊的角度,反映了其在特定的社会发展进程和起伏变换的背景下,艰难生存和自我救赎的心路历程,因此也就有了其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和思想内涵。作者希望从一个特殊家庭在特殊时期的生存、挣扎和新生的真是记录,
这是一部描写20世纪八九十年代北方农村教育生活的长篇小说。小说主人公郭北辰是一名代课老师,幼年时被父母遗弃,长大后,在经历初恋、婚姻以及生活的重重困境下,始终保持着对未来、对理想的矢志不渝。一个偶然的机会下,郭北辰当上了小学校长。由于缺乏工作经验,再加上他性格耿直、善良、软弱,生活中遭遇了诸多磨难。尽管如此,郭北辰仍然对生活、对理想满怀期待和憧憬,为追寻自己的幸福而奋斗不懈。小说记叙了大半个世纪的漫长时光,描写了社会变迁、人世沧桑,展现了农村代课老师生活中艰辛的一面。作者刻画了主人公满
本书是一部在隋末乱世的时代背景下,从多角度讲述大唐创业过程的历史小说,主写公元605年—626年的历史。 本书从隋炀帝杨广在江都被弑的历史节点(第一章)出发,在前半部分以李唐视角为主线,从群雄视角多角度还原历史进程。其中第二章→第四章→第七章作为主线,主要讲述了李唐建国、平定后方(陇右及河西走廊)直至在全国范围内四面出击的过程。而第三章、第五章、第六章则作为支线,塑造了李密、窦建德、王世充的形象,并为后续一战擒二王埋下伏笔。 而在后半部分,本书则以李世民作为主视角,讲述了他收复河东
本书为《新视角读二十六史》丛书之一种。作者依据《清史稿》和《清实录》的记载,站在新的立场和角度,通过简明生动的语言和曲折的情节讲述清朝故事。对一些流传不够完整的故事,根据史料记载,增添了新的内容。书中一篇篇简明扼要的故事,既独立成章,又相互连贯、脉络清晰,能引导读者快速了解历史进程、重大事件和主要人物。该书语言简练,通俗易懂,适合大众人群,特别是中学生。基本特点是:忠于原著,丰富史料;以史为鉴,启迪人生。作者撰写的每一篇历史故事,都有正史依据,非虚构,只是在语言和细节方面做些加工,以增
仓央嘉措的诗作有着强烈的个人色彩,人们读到他的诗,就仿佛看到他在拉萨的街头行走,看到他坐在布达拉宫里沉思。说起来,作为六世喇嘛、转世灵童他并不算合格;作为佛教的最高代表,年轻的他便需要承担这个位置赋予他的责任。可对于一个十四岁的少年而言,这样的要求无疑太过分了,何况仓央嘉措心性率真,向往浪漫和自由,对他而言,佛门森严,远不如外面的天地来得痛快,他那字字惊艳、句句惊心的情诗,给后世留下了久久的追寻……史载, 24岁那年他在被押往北京的途中于青海湖溘然而逝,而民间却认为他在一个大雪夜悄然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