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人精神世界的基本逻辑,按照其过程展开的总体顺序与机制运行的具体要求,本书提出了“理论—实践—制度—目标”的系统化建构路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的协同化建构路径,“内容—载体—方式—环境”的渗透化建构路径,“学—思—践—悟”的自觉化建构路径。在此基础上还提出了九大建构原则,分别为: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坚持道德教化与法律惩戒相结合,坚持信仰建构与制度建设相结合,坚持国家精神与个体发展相结合,坚持官方组织与民间力量相结合,坚持他人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坚持言教
在这个时代,网络的隐喻日渐重要。我们生活的信息时代(information age)已被称为网络社会(network society)。在我们生活的空间中,网络处处可见。这些网络干差万别,从菌丝连接真菌的生物性网络,到铁路网络,再到现代人类赖以交流却不可见的电磁二进制网络。在当代社会,网络的意义已经突破了学术界的边界。它成了一个动词,去社交(to network)成为当代职业和私人人际交往的核心观念。而以其为基本理念的各种社交媒体(social media),在近30年内,极大地改变着大众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移动办公技术的发展,沉迷于工作的工作狂热领导者在组织中不断涌现。这一现象引起了广泛讨论,并成为组织行为学研究领域的新兴话题。而关于领导工作狂热在组织中的有效性,不仅实践界存在争议,现有文献也缺乏全面的探讨。同时,被领导者在工作狂热领导者发挥影响力过程中的作用亦未被充分关注。
据此,本书在系统梳理以往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业界访谈、情景实验、问卷调查等多种研究方法,分别考察了工作狂热领导者对下属、团队、以及自身的双刃剑效应与边界条件。本书有助于深化、拓展对领导工
道德对国家与个人发展至关重要,而道德养成实难,中外先贤始终在不断思考与实践以试图破解这一难题,由此形成了丰富的道德养成思想与实践智慧,这为我们今天的德育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历史经验。宋代理学家的道德养成思想是中华民族道德养成思想丰赡发展的重要成果,为宋代以来的中国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德育理论,也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修身立德的文化信仰。本书对宋代理学家道德养成思想进行历史回顾、意义澄清和现代价值转化,为有中国特色的德育理论的本土创生、德育实践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扎实的历史依据。
个体方式存在的人,虽然渺小,却神性和神圣,因为人的生命得之于天,受之于地,承之于血脉且最终形之于父母,所以人是天地神人共创的杰作,天赋其尊严存在的权利和能力。书中梳理人的尊严迷失或沦陷的根本之因,乃威权主义和生物强权之恶。探讨人回返尊严存在的正态视野与方式、路径和方法。由此三个方面,构成人的存在的尊严学。
本书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条主线,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中国式现代化、高水平对外开放与中国式现代化、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等方面的问题从理论、政策和实践等角度进行了研究探讨。其认识和体会的重点包括:解决超大规模的人口带来的一系列难题和挑战需要深化改革开放;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靠深化改革开放;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离不开深化改革开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是深
本书是首部将“语体”纳入“文章”范围,进而研究两晋文章的专著。本书将“文章”划分为公家笔语、私家文语和语体文章三类,以两晋私家文语和语体文章为研究重点,以文学、思想和审美作为主要考察维度,并结合音乐学和中医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和分析方法,通过观照两晋文章来理解两晋文人的思想与审美,明确了两晋文章作为两晋“一代之文学”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深远意义。
本书聚焦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济外交进程,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讨中国的经济伙伴选择标准以及相应的地区合作拓展策略。研究不仅帮助对潜在的中国经济外交对象国进行画像,也为理解和把握中国与东南亚地区、东盟国家的关系进展,探索如何进一步拓展中国与其他地区的制度化交往提供有益参考。
本书透过对晚明社会经济、文化、思想等多方面的考察,旨在探究晚明文本插图的制作、生产及延伸的世界。作者以开阔的视野,务实的史学观念,多学科交叉的方法,揭示晚明文本插图作为不同阶层人员交流的“边缘地带”与晚明社会的互动关系,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图里图外的晚明世界。
这是一部由中国与澳大利亚青年华人学者共同创作的关于中国治理的全景式研究。本书探讨了中国之治的理念创新与实践路径。通过多领域、多维度的综合视角,本书分析了新时代中国在众多治理领域所面临的复杂问题与挑战,并探讨了中国在面对这些挑战时的创造性回应。在研究过程中,本书结合了政治研究的微观、中观与宏观视角,部分依托田野调查实践,深入挖掘中国治理的主体性经验,并通过对气候治理、规范性治理、非遗治理、基层治理、城市安全、网络安全、公共卫生、水安全与国际舆情等领域的全景性和多尺度的实证观察,揭示了中国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