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鲁迅研究方面的学术文章,包括“鲁迅思想作品研究”“史海钩沉”“纪念《呐喊》出版100周年”“馆藏一斑”“鲁迅活动采撷”“鲁迅作品教与学”“三味杂谈”等主题。这些文章不仅从鲁迅作品本身出发,运用文学理论,细读文本,挖掘作品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还围绕鲁迅身边人物和生活场景,再现作者写作时的历史环境和时代风貌。
这本书是关于美国原子弹之父罗伯特·奥本海默的最为完整的一部传记,也是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电影《奥本海默》的灵感来源。奥本海默是美籍犹太裔物理学家,曾被三次提名诺贝尔奖。他是美国的普罗米修斯,在他的带领下,科学家们为自己的国家从自然手中夺取了令人惊叹的太阳之火。在这之后,他不仅睿智地申明了核弹的危害,也充满希望地提及了核能的潜在益处。奥本海默成为同代人中最zhu名的科学家,同时也是20世纪最具争议性的人物之一。在1954年的听证会上,奥本海默的反对者
无论是在地铁上,超市排队结账时,还是上班的空当,我们都能用手指以惊人的速度在智能手机触摸屏幕上完成滑、点、拖、发送等一系列操作。键盘输入法已经与搜索引擎、手机游戏和购物软件密切捆绑,从北京发出的中文信息也会即刻显示在上海、纽约或伦敦的电子屏幕上。
然而,从设计官话字母方案,在打字机上加装汉字,到图书馆分类、国语罗马字、汉字拉丁化,直至今天的键盘输入法,中国人经过一个多世纪的辗转、奋斗、忍辱负重。一系列大规模技术变革险些让汉字被世界抛弃,是冒着死刑风险重新发明汉语的流亡者,倡导
作者徐建融,上海大学教授,上海市十五规划文学、艺术、新闻学科评审委员,《辞海》(2009年版)美术学科主编。在徐建融的人生中,得到多位前辈的提携指导,其中最重要的有四位:王伯敏先生领他入传统书画的专业圈;王朝闻先生给他提供了展示自己专业能力的最好平台;谢稚柳、陈佩秋先生则对他的学术、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书或直接写谢、陈两位先生,或写他们学术、艺术的由来所自,或写他们学术、艺术的背景,向读者展现最接近真实的谢陈风雅。
作者徐建融,上海大学教授,上海市十五规划文学、艺术、新闻学科评审委员,《辞海》(2009年版)美术学科主编。当代中国画的发展,一直处于相比于以前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更加严峻、更加错综复杂的形势之中。由于中西文化的大规模交流和碰撞、价值观念的变更、美术教育的普及、国难的压迫等,使得中国画的生存面临着多种选择的可能性和困难性。本书挑选了黄宾虹、齐白石、林风眠、张大千、潘天寿、傅抱石、李可染、吴湖帆、刘海粟、徐悲鸿十位画家作为案例,引导读者认识当代绘画和画家。
本书是《掌故》系列书的第十集, 延续前九集的内容风格, 立足相关史料, 聚焦近世以来、百余年内的文坛、学林、艺苑、政界的人物与故实, 发微索隐, 探寻真相, 以丰富我们对相关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了解。本集收录白谦慎《忆刘九庵先生》、谭苦盦《孟森之死》、宋希於《周肇祥退谷得失记》、陆灏《签名本琐忆》、荣鸿曾《杨联陞·赵如兰·“琴人图”》、樊愉《我的母亲庞左玉》、赵珩《丛碧先生几页诗稿的补注》、蔡玉洗《想起高晓声》等十六篇文章, 图片约一百幅。
本书分为两大部分:文化教学部分和实践指导部分。第一部分:探秘巴蜀文化(文化教学部分)。分版块单元讲授巴蜀文化理论部分。版块之间相互联系,各自独立,可根据学情取舍。第二部分:体验与传创(实践指导部分)。按任务清单指导学生完成文化体验和实践创作。各项目或任务均建立在第一部分学习基础上,可根据学情取舍。
李定国,音乐制作人、乐评人、专栏作家。本书为李定国的音乐家传记、乐坛回忆、乐评文章结集,是2021年出版的《乐声传奇:20世纪中国乐坛往事钩沉》的续篇。本书以作者长年对现当代著名音乐家及其后人的详尽访谈与史料搜集,揭秘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奠基、革命音乐的血火春秋、现当代音乐家的创作与人生、经典作品与音乐团体的诞生始末。书中收录谭抒真、黄自、黄准、黄怡钧、马思聪、黄贻钧、李劫夫、李德伦、朱践耳、金铁霖、斯义桂、周小燕、傅庚辰等数十位著名音乐家,以及上海民族乐团、上海轻音乐团等音乐团体的故事。
本书以自传的形式,讲述了作者潘肖珏与疾病斗争的真实经历和亲身感悟:五十多岁时,她曾接连患上乳腺癌、股骨头坏死、冠心病,这三大死亡威胁一度将她逼到生命的绝境。经过十八年与疾病的抗衡,她对人生、对健康、对生命有了自己特殊的感悟,遂向死而生,因病探道,创建了若干独到的健康管理观念和干预路径,探究并诠释身心灵与疾病的关系。本书站在生命哲学的角度,探究生命的价值意义,作者秉持着为天下人而写,为天下女人而写的目标,尤其聚焦女性,从独一无二的自身经历出发,给女性群体与大众带来生活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