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时空漫步丛书是由中国博物馆协会文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书籍出版社共同策划、组编的一套大型文化丛书。《前海西街18号郭沫若故居漫步》是文学时空漫步系列图书中一个品种。本书以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人物郭沫若的故居为讲述对象,分为故居筹建介绍馆景介绍陈列与展厅介绍创作成就人生轨迹展品综述文学创作成就展示家庭生活社会活动等多个部分。本书作者为中国郭沫若研究会秘书长李斌,由沫若故居供图,郭沫若研究专家审阅全稿,内容详实准确、语言通俗生动、用图精美,直观而清晰地展现一代文学大家郭沫若的生平事
李治驾崩后,武媚娘为了登上皇位对亲儿子下死手,终于在李家子孙所剩无几之时,她得以登基称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公认的的女皇帝。称帝后的武曌发生逐渐弃用酷吏,启用德才兼备的大臣,社会上升趋势明显。身为女皇帝的武瞾也想像男皇帝一样有个庞大的后宫,怀义和尚、张昌宗、张易之等帅小伙走进她的生活,也成了她执政生活中的败笔。
本书作者徐思众为我国珠心算教育专家,20世纪90年代因其精湛的专业教学和研究能力受到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接见,后被马来西亚政府礼聘为国家珠心算教育顾问,他和马尔蒂尔因此结缘,相识相知近30载。全书共分为9个篇章,具体内容为:第1章回忆了“我”结缘马哈蒂尔的起因及二人第一次见面的细节;第2章讲述了“我”如何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珠心算打动了马哈蒂尔;第3章介绍了马哈蒂尔的爱好和家国情怀;第4章讲述了马哈蒂尔的超前思维和做事风格,以及其对华友好行为;第5章通过讲述马哈蒂尔第一任退休期间与
与《史记》并称史学巅峰之作的《资治通鉴》,是重要的中国文化典籍。“百家讲坛”名师、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姜鹏,对这部史学著作做通俗化解读,通过解说大众熟悉的人物典故,传达《资治通鉴》蕴含的古人智慧与处事哲学。作者通过“人生第一课”“成功一定是好的状态吗”“一位强势母亲的悲剧”等12个故事,精辟解读《资治通鉴》中的人生智慧,帮助读者从传统经典中汲取养分,领会其对于当下生活的重要价值。
本书稿是武斌文明史公开课丛书之一,系统阐述了中华文化起源、发展、传承的历史。包括(1)中华文明的历史连续性;(2)文明传承机制与自觉意识;(3)文字与书写;(4)历史书写与文明传承;(5)纸、印刷、书籍与文明;(6)完备的教育制度;(7)技术与技艺的传承;(8)礼俗与民间文化;(9)突破、创新与连续性;(10)开放性、包容性与融合性;(11)守成、变革与更新等内容。
本书稿生动展示了中华文化不同发展阶段的整体面貌、突出特点和强大生命力,深刻揭示了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的内
《英国小史》在作者的喜马拉雅音频课程“世界历史大师课”基础之上整理修订而成,以30个主题串联起英国从史前直至当下的历史。大到介绍英国史中重要的政治、经济现象,如君主立宪制度的诞生与发展、政党制度的演变、现代司法体系的形成、工业革命的成果与弊病、外交政策传统与特色等;小到介绍英国人的吃、穿、住、行、习俗、偏好……作者结合多年的研究心得,向我们展现了一条清晰的英国历史发展脉络,阐明了其对世界文明的独特贡献。此外,作者精选了150余幅照片和插图,使读者获得更加生动、直观的历史感受。
《希腊小史》系作者在喜马拉雅音频课程“世界历史大师课”的基础上修订而成,以30个章节串联起古代希腊从新石器时代到希腊化时代末期的历史,涉及从施里曼发掘特洛伊到“克利奥帕特拉的鼻子”,尾声谈到希腊在中世纪和近现代的发展和古希腊史对今天的意义。全书的核心,是古典时代希腊城邦及其成就。在简要说明希腊青铜时代的文明之后,转入城邦开始萌芽的荷马时代,随后是古风时代一系列的变革所造成的城邦制度及其特点,再历经希波战争进入内部极盛的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成为古典时代的中心内容。希腊人的文化成就,从文学、史
《法国小史》以30个章节串联起法兰西跨越2000多年的历史。从公元前600年马赛利亚城(马赛的前身)诞生到2024年巴黎奥运会举办,从法兰克王国创立者克洛维、圣女贞德、“阿维尼翁之囚”教皇、“太阳王”路易十四、“科西嘉怪物”拿破仑、“老虎总理”克雷孟梭、“永远的将军”戴高乐,到大革命的群众、“五月风暴”的学生、罢工运动的工人,成百上千的人物、事件交织缔造了法兰西波澜壮阔的历史。这是一部章节安排精巧周密、内容丰富有趣,能够帮助大众读者拓宽视野、了解世界的绝佳历史入门读物。
《礼学文本的成立、经典化与诠释论集》一书是由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古典学平台和北京大学人文学部主办的相关学术研讨的成果结集。本次研讨旨在组织礼学研究者,以解释文本构成与意义为宗旨,从礼学文本的成立、经典化与诠释等方面深入探讨相关议题,以推进礼学研究的多维度发展。 本书共收录论文十七篇,所探讨的学术问题涉及礼学文献的文献形态研究、文本考据与分析、历代礼学思想阐释、礼对中国社会生活方式影响等方面。 在研究材料上,既有对新发现出土文献材料的整理与利用,也有对传统礼学文献的重新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