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李清照传记研究和书写方面具有鲜明特色和创新性贡献。作者通过李清照作品来寻觅、分析其生活场景和思想、情感轨迹,从多重视角、多个维度来展现李清照的精神世界。写作态度严谨,视野比较开阔,通过对李清照文学创作方面、生活时代、周边的人和事来叙写传主丰富多彩、曲折多艰的人生经历和文学成就。同时,也呈现出传主所处时代的社会形态、政治风云、文化风貌、文士精神样态,使整部作品呈现出立体化的特点。
这是一个从现实滑入梦想的故事。伏申在蒙昧初开、少年烦恼之时,看到她在鲜血、飞雪和黑暗中,像雕像那样站立,像烈士那样歌唱,从此情有颤动,心有肃然,与她在北平监狱里,相拥取暖,共度寒夜。然而,他迢迢千里,奔波辗转来到她的家乡,却没有见到向他发出邀请的女子。
这是一个从北方走入江南的故事。无休无止的梅雨绵延,虚张声势的强台风,秋月下的天文大潮,所遭遇的,是喜怒无常的众生相,湖山下的男女主家,穷富宾客,地头强龙,是往复轮回的天道有变。
这是一个等待和寻找的故事。一赌人生
诗集选取黄友仁近几年创作的两百多首诗歌,全书共有八卷,包括:红色传承、情系山河、时代风云、田园诗画、校园风采、家乡家人、感事抒怀、二十四节气诗。
诗集讴歌伟大的党,歌颂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英雄人物。诗人以饱满的情感,歌颂黄河、长城为代表的祖国山河。在风云变幻的时代,歌颂祖国的外交成就、冬奥会和航天事业。作者的母校厦门大学更是书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歌颂建校百年、深情描绘朝气蓬勃的大学生风采和校园的风光。
本书是临潭清代诗人赵维仁(1822-1874)的诗集,共存诗468首。是临潭县完整保存至今的古代优秀诗集。诗中“描写当地风物,抒以个人襟怀,独往独来,不局促于古人范围中”(顾颉刚语)。诗集原稿墨书,今存诗人族裔家中,现据原稿及其他传世抄本和前人序跋,张俊立一并予以校释,并附录了有关赵维仁的部分史料。
诗集所收录的诗歌为三部分,行走的力量,记录的是作者国外访学时的奇思妙想;午后打的一个盹儿,记录的是日常平淡生活中灵动的思绪;请对生命说是,记录的是诗人遭遇终极打击后,诗歌作为她生命的慰藉,让她向死而生,书写生命重建的过程。诗人的诗,于平淡有味中寻意境,勾勒出的是不断探索生命的心灵轨迹。诗人的诗,于漂泊感叹中寻宁静,构筑的是能安抚内心的精神家园。
柳茗和林凯飞相识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大学校园,他们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已历尽艰辛。跨入大学校门的他们以为从此苦尽甘来,没有想到更多的磨难接踵而至。本该一起走进爱情的他们也无奈地错过,相遇即是别离。
离别也是重聚的开始,聚散无常,却让他们生死相依。此后二十年间风起云涌,他们几度沉浮,经历了很多,也失去了很多,从未失去的是那份真挚纯粹的情感。这份用亲情友情爱情都无法界定的情感,犹如忧愁河上的桥,慰藉、延续了他们彼此的生命。无论有怎样的困苦,有这座桥在,再多的艰难他们也可以渡过。
长篇纪实散文《娘》是一部关于女性的史诗。《娘》真切地描述了湘西大山深处一位中国母亲的一生,以儿子的视角,全景记录了母亲牺牲自己的名誉、饱受苦难,以血泪和生命抚养儿女、保护儿女,以品德和精神教育儿女、培养儿女的经历与恩典。作者以深情的口吻、回忆的笔触,讲述了自己幼年被父亲抛弃,跟母亲相依为命,直至母亲过世,母亲为儿女付出所有精力、熬尽所有血泪的苦难岁月。母亲以铁人般的意志艰苦劳作,只身一人抚养起整个家庭。母亲曾经濒临瘫痪、儿子高考落榜三次复读、小女儿所嫁非人,母亲历经重重磨难,但却以中国妇女
长篇小说《时空轶事》描述了欧阳兰、赵辉、李孟结、谢清远、周卫、许冬梅等一系列人物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从自我追求设定、戴着灵魂枷锁、心灵自由摆渡直至精神信仰回归的艰难心路历程。
作品以《走进红砖楼》《风卷研究院》《迷幻疯人院》为三个时空片断,通过巧妙新颖的构思和挥洒自如的叙述,深刻地揭示出书中的人物有的被时间困住,有的被空间束缚,他们背负着年轮痕迹,最终突破与现实的疏离感,回到有爱有温度的生活家园。
本书按照中医妇科学理论,以女性特有的疾病为纲,分为经、带、胎、产、杂病篇,以及女性计划生育的调护及养生保健六部分,用问答的形式,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女性健康的生活调护,以期为广大女性提供正确的养生知识,并指导其妇产科疾病的正确就医及调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