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南京城的营建,以墙的建筑形态,诠释了都城作为国之中土的法统秩序,反映了朱元璋追求宅中图大的思想历程,以实现其大明开国都城传统意义上的居于中心,谋划四方。
本书从理念、规划、建制、修筑等层面,对明初定都、建都诸问题作了系统梳理,尤其对两京制与中都的立废、城市布局与建筑等级、南京两次城建与国之中土的关系作了细致阐释;并通过释读南京城墙砖文,不仅明确了城墙营建的相关史实,且揭示出明初劳役组织形式以及基层社会的运行状态。
本书分专题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地理、历史、文字、建筑、文学、艺术、器物、中外交流等领域,被数十所高校列为对外汉语专业及国际汉语教育专业硕士教材或辅助教材,2015年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首届向全国推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本书分专题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地理、历史、文字、建筑、文学、艺术、器物、中外交流等领域,被数十所高校列为对外汉语专业及国际汉语教育专业硕士教材或辅助教材,2015年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首届向全国推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
复旦大学陈正宏教授从《史记》中选取最具警策意义、影响后世深远并接近今日生活的“百句”,加以解释扩展,化专深的学问为雅俗共赏的语言,为普通读者提供了关于《史记》的一个精读本,读者可以借此了解、掌握和领悟经典中所含括的社会文化意义与先贤的哲思,同时也可使读者反观自身,深入思考人生和世界,从经典中收获愉悦和智慧。
《大国浮沉500年:经济和地理背后的世界史》是超人气历史作家温伯陵,继《一读就上瘾的中国史》《一看就懂的史记》后的全新力作,作者仍然延续其擅长的通俗易懂写法,作者这次放眼世界,用独特的角度解构世界大局,帮你厘清当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后千丝万缕的脉络,彻底看懂当今世界大局的形成、演变和未来趋势。 作者打破中国文人写作时的含蓄、伏笔、留白的文风,利用丰富的知识储备和严密的史料分析,使用通俗的比喻、直白的语言描述,直击历史事件的核心本质,把很多普通人记忆中散落的历史、地理、经济知识碎片串联、
本书作者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引发计算机和互联网诞生的女性的故事,刷新了我们的认知—当下信息技术的弄潮儿不只是男性,乘风破浪的女性从一开始就拥抱了技术,让我们了解长期被遗忘的女科技先驱者,向我们展示女性是如何推动科技向前的。本书分为3篇共13章,按计算机起源、连接、上网这一发展脉络,用生动的语言串联起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史。书里介绍了10多位科技行业先驱,如编写第一个计算机程序的艾达·洛夫莱斯;推动计算程序普及的百折不挠的格蕾丝·霍珀;见证了互联网最初版本诞生的伊丽莎白·费恩勒;创造了世界上
书稿以晚清民国之际剧烈的社会变革为大背景,围绕“革命”这一核心主体,通过梳理、解读大量第一手资料,勾勒出杨笃生、刘揆一、徐绍桢、程璧光、李准、张季鸾等重要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作者查证了大量资料,还原了9位参与清末革命的历史人物的真实细节。本书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让读者得以重新认识这些在历史上或惊鸿一瞥,或影响深远的革命人士,也让读者对那个动荡的特定历史阶段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作者张功臣,祖籍河南,1960年生于新疆,大学毕业后在《新疆日报》从事新闻工作十一年,1994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
本书从“李顿调查团”核心议题出发,探讨九一八事变、国际联盟、新史学、伪满洲国、一·二八事变、东北海关等研究话题,提出五个学术观点:(1)九一八事变是一个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2)中国共产党在九一八事变后坚定地站在抗日民族伟业最前沿;(3)日内瓦国联和联合国档案馆藏李顿调查团档案是深入九一八事变史研究的突破口;(4)一战后国际秩序的局限性限制着李顿调查团功能的发挥;(5)李顿调查团及其报告书深刻影响着东亚秩序乃至国际秩序。
本书讲述了那些无论知名与否、肩负了众多太空任务的人们。除了像尼尔阿姆斯特朗、约翰格伦和吉恩克兰兹这样的知名人物外,作者还重点介绍了一些在美国宇航局、苏联和国际太空探索的成功中发挥关键作用的隐藏人物,例如:瓦莲京娜捷列什科娃是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女性,美国的玛格丽特汉密尔顿是最早参与对登月成功至关重要的太空飞行程序的女性软件工程师之一。除了许多难得一见的照片和插图外,这些关于天才和敬业的人们的故事,他们中的许多人在幕后不知疲倦地工作,使人着迷和鼓舞。
本论著系统梳理了从鸦片战争到万隆会议前后,现代中国作家南洋叙事的主要阶段、运动轨迹、独特策略及其价值。 论著对现代中国作家南洋叙事的三个阶段进行了分析论述。1840年至1911年左右为第一阶段,放眼看世界的文人逐渐摆脱传统海客谈瀛的话语模式,开始书写各自带有体验性和纪实性的南洋经验。1911年至1931年左右为第二阶段,民国成立之初,在国家意识之下对南洋进行了进一步的发现与研究,形成趋向一体化的思维路径,作家笔下出现较为固定的南洋类型意象和话语方式。1931 年至1955年左右为第三阶段,中国与
本文尝试跳脱传统五礼(吉凶军宾嘉)架构论述模式,并不试图面面俱到却失之静止地描摹北魏五礼,而是在描摹出北魏礼制宏观图景的前提下,采用以点连线的方式,依次选取四个在时段上有所牵连的,关涉拓跋原始礼制与华夏典制碰撞、冲突、交融乃至转化的礼制之“点”:羽真、神部、耤田方位与九锡,深入挖掘点的意蕴,明晰其背后的政治、经学关节,而后以线连接,勾勒出北魏礼制演变的脉络,并揭示脉络下显隐的礼制抉取标准。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青年项目“北魏礼制变迁研究”(项目编号:18CZS014)的结项成果,部分内容在《历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