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利用甲骨卜辞、青铜器铭文等古文字资料,借鉴文化人类学的最新成果,将儒家经典《尚书》、周史记《逸周书》、清华简“书”篇综合在一起,着眼于“尚书”与礼仪关系问题研究的最前沿,或对篇章与礼仪整体的关系进行探讨,或对篇章与礼仪局部的关系进行探讨,代表了“尚书”与礼仪关系问题研究的新趋势。 本书突破经学的限制,从原始的文化生态之中,探讨“尚书”与各种典礼仪式的关系,因而取得了较为可观的学术成果。“尚书”与礼仪关系的揭示,对于发挥传统经典的现代价值有重要意义,对于当代文化建议也将有重要贡献。
本书是在作者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 马克思对卢梭既有批判也有继承,其唯物史观实现了对卢梭的政治哲学的全面超越。本书尝试论证的是具有直接相关性的两个结论:一、马克思和卢梭的思想关系,呈现的是从卢梭到马克思不断深化和拓展的理论谱系。卢梭的公意、康德的善良意志、黑格尔的普遍意志具有内在一致性;二是卢梭是与黑格尔同等重要的理论来源,是马克思转向物质利益和唯物主义的关键人物。 辨明马克思和卢梭的思想关系,可以更为全面地认识马克思的思想来源,更加深入地分析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过程,有利于更好地运用中国化
本书从学术史的角度梳理非言语传播学研究的思想渊源、演进历程、研究方法、研究领域、实践应用以及本土价值等,提炼一百多年以来西方非言语传播研究的思想精华,包括非言语传播的核心概念、符号类型、表意机制、主要功能等,并重点分析查尔斯·达尔文进化论视角的表情研究、爱德华·霍尔等跨文化传播视角的时空符号研究、雷·伯德惠斯泰尔等人际传播视角的体态语研究、保罗·艾克曼文化人类学视角的微表情研究、罗纳德·E·雷吉奥等非言语传播的应用研究,以及对西方非言语传播学研究的反思,为中国本土非言语传播学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与方
本书是论文集,这些论文涉及到的城市有北京、上海、天津、西安、杭州等,既有文学的,也涉及到社会学、历史学、建筑学等学科。从时间跨度上看,既有古代城市文学的研究,更多的是对现当代城市文学的研究。就研究方式来说,既是文学研究,也是文化研究,可以说是一种“以城市为方法”的文学/文化研究方式,打破了原来以文学文本为研究中心的文学研究范式。城市文学这一新的研究空间的打开,使原来以时间为维度的静态的文学研究,扩展为以空间为维度的动态的具有延展性的文学与文化综合研究。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房屋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1998年至今,房地产价格上涨幅度十分明显,房地产业已经成为地方政府的支柱产业。过热的房地产投资导致一些房地产企业资不抵债,一些地级市的楼盘建设一半就因为资金问题被搁置,虽然房地产的投机需求有所收敛,但是购房的刚性需求难以抑制。由于房地产作为当代宏观经济发展主要推动力量地位的削弱,房地产价格高企、居民购置房地产受限,这些不合理的经济现象引发了社会和学界的高度关注。研究地方财政投资支出对房地产的影响,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也具有现实
校园欺凌和性教育问题一直是中小学教育界、国内外学术界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焦点。在影响青少年成长的校园环境中,校园欺凌现象和青春期性教育不足的现象普遍存在,应对不当则会引发直接且长期的不良后果,并成为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等精神障碍,以及自杀发生的主要社会性诱因。本书通过集中阐述校园欺凌现象、性教育的家庭教育和校园团体心理辅导(心理班会)的设计方案,给予父母、教育工作者、心理机构所迫切需要的操作实践方法。
《盛清统治下的太监与皇帝》为解读清朝前150年太监与皇权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这一时期涵盖了清朝历史上三位最重要的皇帝康熙、雍正、乾隆他们的统治观念都深受明朝宦官腐败当道的影响。在这部极有开创性的著作中,作者探讨了清朝皇帝如何设法避免重蹈宦官干政的覆辙,以及太监在种种限制下是如何取得权力与地位。本书描绘了那些曾经忠诚却最终背主的大太监,也展示了普通太监的生活。这些故事充满了大大小小的矛盾冲突,为我们窥探清宫世界提供了一个迷人的视角。
陈旭麓先生曾言:辛亥革命后的山重水复是五四运动兴起的背景,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而后有国共合作,而后有五卅运动,而后有国民革命的北伐战争,它的伟大意义将这样历史地表达出来。
这段话是本书的思考缘起,提供了理解五四运动的钥匙。本书希望打破五四研究由来已久的北京中心主义和革命消解主义,从地方视野出发,展示中国各区域,尤其是江浙地方上五四运动发生、拓展、延续的机制;中心对各地方强度有别,路径多样的影响和地方人士那些不能被中心消解的主体性和被中心激发出的主体
近代苏州的经济蜕变和城市转型,不仅合于中国近代史整体图景之辙,也押着江南城市体系独特的韵脚。本书作为一项近代城市研究成果,将城市性与地方性结合,沿着结构史和文化史结合的路径,从四个视角,在变动中把握苏州这座江南城市在近代历史上的流动、吞吐、消纳、呼吸,以及演化的脉搏—— 江南的苏州,在近代江南城市体系从中心地体系主导型向网络体系主导型转变的过程中,从中心都会演变为地区城市;行政的苏州,发展出官治与自治结合、协商与博弈并存的丰富的城市管理样态;士绅的苏州,见证了城市精英活跃的身影和他们全
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着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巩固住、拓展好来之不易的脱贫攻坚成果,特别是西部地区、民族地区的脱贫攻坚成果,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因此,本书基于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目标这一背景,以西部地区及典型民族地区宁夏为例,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全书共分为绪论篇、成就篇、实践篇、挑战篇、思考篇五大部分。其中,绪论篇对本书的研究背景、意义、理论基础以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共同富裕的内在关联进行了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