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当前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学者们普遍从历史意义、价值追求、内涵体系、内在逻辑、显著特征、建设路径等角度阐释文明问题,然而作为研究和探讨的知识基础却常常被忽略。本书的主题,正是容易被忽略的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研究背景知识问题。全书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探讨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基本问题,包括基本概念、问题意识、研究范式等问题。第二章探讨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发展问题,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明思想的超越性价值、文明进程动力观的超越性价值、现代文明理论的核心问题。第三章探讨中国
“语言接触”(language contact)是人类语言发展过程中常见的现象,也是目前国内外语言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它与语言类型学、语言联盟、民族交流史的研究密切相关。2017年为研究生(硕士和博士)开设了“语言接触研究”课程,在此基础上撰写《语言接触研究导论》,内容包括语言接触与词汇借用、结构干扰、语言接触与语言区域、语序类型、语言混合等、语言接触常用术语、语言接触要籍简介等十章内容。共20万字。教材获批2022年兰州大学研究生教材建设项目立项。
本书立足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一新形势,建立起一个从封闭经济和开放经济视角理解新形势下我国货币数量与价格以及数量型向价格型调控转型的基本框架。通过层层剥茧的办法不断将研究引向深化,基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对我国货币政策转型的可能性和策略选择等进行理论探讨,同时结合近年来的货币政策实践情况,对新形势下我国货币政策框架转型进行实证检验。具体地,本书探讨了影子银行对货币供给的影响,理解货币数量型框架面临的挑战;探索了数量与价格相结合的混合型货币政策规则;进行加强利率预期管理与改善货币政策传导的分析;研
本书以汉代民间资本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汉代的民间资本作为汉代社会总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投资结构、经营方式、与汉代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以及自身的基本特点,都是汉代经济史、社会史中重要的研究课题。 通过对汉代民间资本的投资结构、经营方式方法、其与汉代国家以及汉代城乡社会的关系的研究,本书得出以下基本的研究结论: 1、汉代民间资本在投资经营以及与国家、社会的互动过程中,主要表现出以下基本特征:投资动机的逐利性;市场性与依附性并存;外部产权边界的清晰与内部的集权制产权结构并存;风险回避型偏好。 2、汉代民间
新时代大学生自律行为养成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亟需重视的一个问题。大学生是当代优秀青年的标杆,是国家建设不容或缺的主力军。在崭新的历史时代,加强大学生自律行为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新时代大学生自律行为养成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有助于实现大学生的人生价值理想。 本书关注新时代大学生自律行为养成,形成新时代大学生自律行为养成目标、内容、方法、路径等系统化的逻辑方案,并且构建了系统科学的新时代大学生自律行为养成评价体系,为新时代大学生自律行为养成提供了一套可行性
本书选取现代汉语六类“情绪”类双音复合词作为研究对象,将构词语素来源范畴进行划分,考察它们作为源范畴的意义及在“情绪”类双音复合词中所承担的语义;借助传统训诂学与现代认知语义学,从语义生成和语素组合两个层面考察“情绪”类双音复合词的语义生成机制,揭示和展示汉语词汇在共时层面上表现出的语义特点;通过语料分析,考察“情绪”类双音复合词与其共现成分的组合情况,揭示“情绪”类双音复合词在句法组合中呈现出不同特点的原因,进一步探讨该类词的语素、词、句法三者之间的内在语义联系,揭示语义与句法间的深层语义关系
本书关注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留守儿童,材料来源于申请人在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留守经历的长期影响、作用机制与对策研究”过程中对137个曾为留守儿童的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成年人的深入访谈。书稿一方面从主位视角全方位地展示留守儿童们的生活现实,与全社会分享他们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及回溯性思考;另一方面,书稿也借助质性分析软件Nvivo进行信息编码,从客位视角做了关联分析、问题概括与对策探讨。*从材料角度看,本书立体而生动地展现和刻画了个体“成为留守儿童”的原因、过程与长期影响,对于
本书基于对图书馆技术应用进展的全景扫描,明确了图书馆技术绩效评价的概念范畴和理论依据,梳理了图书馆技术绩效评价的研究成果与实践案例。以生命周期理论为依据,构建了图书馆技术绩效评价THEV模型,确立了图书馆技术绩效评价的基本要素和指标集,编制了图书馆技术绩效评价量表,对80余所国内公共和高校图书馆进行了技术绩效评价实践,评价结果对于提升图书馆技术绩效优化图书馆技术生态、有效分析并发现未来图书馆技术发展趋势及因技术发展趋势而与之产生的服务管理新模式均有重要价值。
当今中国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当代文艺也在世界格局的变化中应势发展,并在这样的背景下,催生了新的文艺现象、文艺方法、文艺思潮等。今天,文艺理论研究者既要面对文艺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见解,也要探讨文艺理论话语体系构建的新表达、新方向、新形态。在中华民族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今天,我国文艺理论的发展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中国文艺理论话语也在后理论时代语境中获得了更多的全球性空间。本书将从理事专访、西方文论、中国文论建设、中国现当代文艺理论、中国古代文论、译文等方面展开论述。
本书收录作者二十多年来关于巴蜀文学和文艺思想研究的系列论文。大体可分为两部分:《试论古代巴蜀文学特征》《简论巴蜀文学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特征》《巴蜀审美意识的发生以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出土器物为例》三篇为第一部分,带有总论和探源性质,对巴蜀文学的发展历程、特征、审美意识原型进行分析;关于司马相如、陈子昂、杜甫、苏洵、苏轼、苏辙、文同、唐庚等人的文艺思想的个案分析为第二部分,重点讨论这些作家的文艺思想及其与巴蜀文化的关系。附录收作者所指导的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关于巴蜀文艺的毕业论文题目和摘要。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