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微距镜头,深窥维多利亚时代的世相与人心;一面远距魔镜,映鉴当下人的困惑、不安与紧张。
彼得·盖伊以德语文学家施尼茨勒的私生活为切口,以精神分析的文化史方法为织线,潜入维多利亚时代一些深隐而幽闭的角落,在日记、信件、回忆录、画作、广告、房屋设计图等材料中,阐幽发微,生动细腻地勾勒了中产阶级在家庭关系、性生活态度、政治立场、心理焦虑、宗教信仰、工作态度、艺术品位、私密空间等方面的诸种情状、样态,揭示了中产阶级价值观的形成,并颠覆了
本书为“中国古代园林文学文献研究丛书”中的一种。丛书搜录、整理中国古代园林文学文献,确定园林文学作品的系年、不同地域园林的空间分布,以科学地呈现古典园林的多彩风貌,并对园林文学中的突出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本书以晚明文士祁彪佳及其寓山园林为具体案例,探究文人主体生命与园林兴废间交涵互摄的紧密关系。本书分为七个主要章节,主要内容包括:考述祁彪佳传记资料与著作;讲述其建造寓山园林的历程,及园林内的丰富景观;探索《寓山志》的编撰及其分集联立结构逐步形成的过程,进而讨论祁氏主宾是如何建构了一个知音
张养浩为元朝一代名臣,当世名流,元曲之宗,有质有文,有功有德,“文章政事,一代典型”,卓然为后世楷模。本书以古籍记载和张养浩的诗文为依托,图文并茂地讲述了张养浩朝上为官直言敢谏、云庄归隐文名远扬的传奇人生,为读者开启穿梭时空的“月光宝盒”,使读者与张养浩面对面对话,体会张养浩的廉政修养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本书讲述了西画东渐的艺术转化故事,即在意大利接受绘画教育的画家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从事专业创作,并针对这种陌生背景作出调整与适应。本书主要围绕三位在意大利出生并接受教育的艺术家展开叙述,他们是乔瓦尼·格拉迪尼、郎世宁、潘通过耶稣会传教士组织进入清廷成为宫廷画师,自1699年格拉迪尼来到中国起,终于1812年潘廷章去世。本书尤其关注郎世宁的艺术生涯,他在北京度过了五十多年,历经康雍乾三朝,并一直积极地在清廷表达自己的绘画观点。本书从中西方两个视角出发,讨论了那段历史时期中西方绘画交往史上的一
宋代是中国传统家礼发展演变的重要时期。该时期的家礼既保存了先秦以来冠、婚、丧、祭、通诸礼的基本框架,又对具体仪节进行了损益变通,奠定了后世家礼民间普及和践行的重要基础。标志宋代家礼复兴的三部名著——司马光《书仪》、朱熹《家礼》、吕祖谦《家范》,不仅使家礼礼仪式的施行昨了切于实用的设计,从而将家礼引领到古礼复兴与革新的重要时期。南宋无名氏撰作的《家山图书》,图文并茂,是家礼民间传播的代表性读物。为此,本书选择这四部家礼经典予以点校整理,旨在帮助读者了解传统家礼文化,并为中国传统文化复兴和
本书云集20位不同方向的顶尖科学家,共同探讨图灵计算思想的滥觞,特别是其对未来的重要影响。这些内容不仅涵盖我们熟知的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领域,还涉及理论生物学等并非广为人知的图灵研究领域。本书作者邀请数理逻辑、可计算理论、密码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翘楚各自撰文,最终形成各具学术锋芒的15章。如果你想追上甚至超越这位谜一般的天才,欢迎阅读本书,重温历史,开启未来。
本书讲述了1870-1930年代的成都日常生活记忆。讲述了成都这座城市从传统生活进入现代的故事。它为我们精心描绘了听戏、泡茶馆、逛庙会、节日庆典等活动,以及小贩、挑水夫、工匠、剃头匠等各种身份的人,在这座城市中为生活而做出的努力。本书从微观史角度,以通俗生动的语言,让我们看到成都历史、文化和日常生活的变迁,并留下深刻的思考。如同《那间街角的茶铺》一样,作者为本书绘画很多幅精美的插图。此次出版为修订版。
本书精炼近300个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文史常识,各题目之间既独立又相互关联,内容简短精悍;取材广泛,介绍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概况、著名人物及历史掌故,不同于教科书和辞书;内容中穿插故事情节,生动呈现有温度、有态度的中国历史,是全面了解中国历史的经典读本。本书选取香港开明书店编校版本,本着正本清源的目的,对原书文字进行了全面、详细的考订,参校史学界最新研究数据、观点等成果增补若干条注释,不同于市场上通行的其他版本。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当选第一任总理,任职二十六年多。
在这二十六年多的时间里,周恩来总理国务,主管内政外交,为建设一个崭新的中国呕心沥血,他的思想和实践为我们今天继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本部书稿的两位作者均来自原中央文献研究室,长期从事周恩来等领袖人物研究。他们在原文献研究室工作的三十余年中,曾经参加了由金冲及主编的《周恩来传》和力平等主编的《周恩来年谱》的写作,积累了相当丰富的资料。由于